极端温度致心血管疾病高发,AI助力健康管理创新
极端温度致心血管疾病高发,AI助力健康管理创新
近日,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和哈佛大学在《JAMA Cardi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limate Change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的系统综述。研究显示,暴露于极端温度天气,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有关。例如,暴露于32.2 °C以上的天气每增加一天,与成年人每月心血管死亡率增加0.12%相关。这一发现再次提醒我们,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环境因素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心脑血管健康?
环境因素,尤其是温度变化,对心脑血管系统有着显著的影响。寒冷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和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疾病。而炎热天气则会使身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出汗多易导致脱水,使血液浓缩、黏稠度上升,可能引发血栓形成。此外,昼夜温差大、湿度异常等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向浩课题组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极端温度与心血管代谢共病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大气PM2.5污染、热浪和寒潮均与心血管代谢共病的发生呈正相关,且PM2.5与热浪暴露存在相加交互作用。这一发现为环境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政策行动:构建全方位防控体系
面对环境因素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威胁,中国政府已经采取积极行动。《健康上海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提出,要通过强化部门责任、落实健康政策,加强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科学运动支持性政策、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广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标准、加强健康体检规范化管理等。
在健康教育方面,方案强调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与方法。通过丰富健康知识传播渠道,引导群众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综合评估,开展覆盖35岁以上人群的风险监测,倡导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
技术创新:数字化健康管理的新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正在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工具。因数健康平台依托医疗人工智能技术,为患者提供私人医生专属疾病管理、多学科联合问诊、专家健康知识、送药上门等服务。倍佐健康则通过整合全球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与早筛、智能监测器械,结合国内优质医疗资源,为高风险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这些平台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还通过AI技术实现了精准健康管理。例如,倍佐健康正在探索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大模型在心脑血管领域的应用,以提供更精准的疾病预测、诊断和保健方案推荐。
未来展望:多方合力守护心血管健康
在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个人、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个人层面,应提高健康意识,关注环境变化对自身的影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政府层面,则应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医疗资源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多方协作,我们可以有效应对环境因素对心脑血管健康的挑战,为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的目标贡献力量。正如《健康上海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所指出的,到2030年,上海将实现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60/10万以下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策的引领,更需要科技创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