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每降1度心脏病增2%,极端天气与心血管病风险攀升
气温每降1度心脏病增2%,极端天气与心血管病风险攀升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最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极端天气条件已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
极端温度的影响
高温天气
2024年6月,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JAMACardi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研究显示,暴露于极端温度天气,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有关。例如,暴露于32.2°C以上的天气每增加一天,与成年人每月心血管死亡率增加0.12%相关。这一发现基于对492项观察性研究的系统回顾,进一步证实了气候变化对心血管健康的负面影响。
寒冷天气
寒冷天气同样对心血管健康构成威胁。根据研究数据统计显示,冬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夏季高了近一半,死亡率也比夏季高三成。具体来说,当气温降低到12℃以下,每降低1℃,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实际上,寒冷的天气不仅对心脏产生不良刺激,也会加重其他病症而间接累及心脏。
其他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台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李湉湉和团队发现,台风不仅影响意外伤害类的死亡或者疾病,还会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心梗、下呼吸道疾病、中风等发病风险,因此,精准的气象与健康预警尤为重要,且需要气象、疾控等多部门合作。目前,天津已有相关实践,发布相关预警信息后,最高减少了20%脑卒中住院人数。
野火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在会上详细阐述野火对全球影响,以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他表示,气候变化导致严重干旱,特定条件下促使野火产生,野火不仅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生命和财产,产生的空气污染也会影响体健康。朱彤介绍了一篇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2024年初,智利出现一场持续几个星期的野火,带来空气污染如PM2.5约为2000微克/立方米,正常情况一般为20微克/立方米;燃烧过程中本身还会释放二氧化碳和短寿命的温室气体污染物黑炭,可以吸收大气辐射,加剧气候变化。全球各个地方的野火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黑炭和PM2.5浓度,分别相当于人类排放气体的1/5、 40%、和70%。野火对全球的(污染)浓度贡献非常大。
沙尘暴
近年来,大型沙尘暴极端灾害风险事件重回大众视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陈思宇在论坛上介绍,她和团队统计发现, 2023年春季大型的沙尘暴过程中,中国有140多个城市出现重度及以上的污染,约130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均为近五年来最多。陈思宇强调,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沙尘暴来自于沙漠和戈壁沙尘的风沙侵蚀作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组明确称,约25%沙尘来源由人为活动导致。她介绍,沙尘暴释放大量的沙尘气溶胶,扩散在大气中,有统计认为,每年约有20亿吨沙尘进入到大气当中,是陆地上释放量最大的一种气溶胶类型之一,每年释放到大气当中的沙尘量相当于350座吉萨大金字塔的量,影响全球3.3亿人的健康。
预防措施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多项适应行动建议:
关注重点人群:包括孕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及户外作业人群等敏感群体,需特别关注其健康状况。
加强健康监测与预警:建立和完善气候敏感疾病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公众健康防护指引。
改善工作环境:优化重点场所的工作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劳动防护标准。
强化应急救治:完善极端天气灾害的应急救治体系,加强心理干预服务。
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与引导,提高公众的健康防护意识。
推进多部门协作:促进气象、疾控、医疗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
气候变化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已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从个人防护到政策制定,全方位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防护体系。这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是关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