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音乐到脑机接口:跨界思维引领科学教育变革
从AI音乐到脑机接口:跨界思维引领科学教育变革
跨界思维:科学教育创新的金钥匙
“跨界思维即有意识地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寻找它们的关联点,然后进行横向思维,以达到深入发掘事物本质和内涵的目的。”这是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陈芳烈对跨界思维的精辟阐述。在科学教育领域,跨界思维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跨界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交迭、融合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方式。它不仅能使原先割裂的知识变得融会贯通,具有开阔视野的作用,还能放飞想象力,激发求知欲,给教育环境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空气。跨界思维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当下教育专业性太强和知识面过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跨界思维在科学教育中的实践
2024年,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社区科技文化节以“跨界融合·创想未来”为主题,生动展示了跨界思维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活动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科普讲座,包括音乐制作人刘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黄楚中等,探讨了科学与艺术、技术与人文的跨界融合。
音乐制作人刘攀以《AI音乐的发展与实际运用场景》为题,展示了AI音乐如何凭借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旋律创作、和声编排,推动音乐领域创新。他建议同学们尝试AI音乐二次创作,打破传统音乐创作模式,让跨界音乐人成为可能。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黄楚中讲授《当脑科学遇上人工智能》,从大脑是什么、对脑的认识和理解的发展入手,形象地将大脑的灰质神经元比喻成车站,白质神经纤维比喻成轨道,向同学们解释其工作原理,引入人工智能对脑的模仿,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碰撞的应用场景,展示了脑机接口用于康复治疗案例,并带大家思考人脑与人工智能碰撞的无限可能。
跨界思维的深远影响
跨界思维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课程和活动中,更体现在教育理念的革新上。正如陈芳烈所说:“跨界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源泉。”通过跨界思维,科学教育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的背景下,科学普及与传播对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跨界思维为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创新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正如陈芳烈所期待的那样,跨界思维将帮助更多学生成为“科学家精神的追光者、科学思想的传播者”,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