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山医院国际部:高端医疗的新宠儿?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57: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山医院国际部:高端医疗的新宠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际部(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国际部”)成立于2021年6月,位于上海枫林院区,紧邻上海医学院。作为中山医院的平台科室,国际部致力于为外宾、港澳台同胞、商保患者及各界精英提供优质、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国际部结合中山医院的顶尖医教研综合实力,对标国际一流医疗水准,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提供高品质的诊疗服务,让患者拥有温馨且高效的就医体验。

01

顶尖医疗团队与高端服务设施

国际部拥有实力雄厚的医疗团队,所有医护人员均经过严苛的考核和筛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核心专家团队由院士领衔,涵盖超过40个学科的近300名专家成员,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又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团队具备多项专科护理技能,包括疼痛管理、静脉治疗、伤口管理、营养管理等。此外,涉外护理团队具备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

国际部独立拥有2层门诊和5层病区,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所在楼栋设有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内镜中心,配备MRI、CT、钼靶等大型检查设备及彩超、心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等,不出楼即能完成诊疗所需的绝大部分检查,同时提供独立且隐私的检查环境。

02

智能化建设引领未来医疗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医疗行业和医院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深度融合并得到应用,这些创新不仅引领了医疗资源配置的革新,更勾画出了未来智慧医院的宏伟蓝图。

智慧病房的数字化革新

一踏进中山医院住院部,记者便与一辆自动消杀机器人不期而遇,它正沿着既定的路径,有条不紊地执行消毒任务。步入病房,数字化氛围愈发浓厚。床头上的电子卡清晰地展示着病人的基本信息,输液袋中剩余的液量也在旁边的小显示屏上实时更新,每当护士完成对病人生命体征的检测后,只需轻轻扫一下电子卡,测量数据便即刻传送到后台进行分析。

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玄机”,病房门口安装的物联网设备,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实则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与病房内的各类设备相连,实时收集并传输各种数据。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玉侠表示,近年来,中山医院在智慧病房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资源,一直致力于通过科技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付出终有回报,缩影之一便是,护士们的工作完全步入了 “无纸化”时代。曾几何时,护士们工作离不开笔记本,尤其是在交接班时,准备下班的护士向接班护士详细交代每位病人的状况,后者则要逐一记录,反复确认无误后方可完成交接。然而,随着智慧病房的建设,这一烦琐的流程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多个平台的信息集成显示在护士站的屏幕上,使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管理情况一目了然。

“这一革新使每一位医生和护士对自己负责的病人情况了如指掌”,张玉侠如是说。通过集成系统,病人的体征监测数据、术后镇静镇痛状态、用药情况等关键信息都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交接班时,系统会自动列出医护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和工作效率,让医疗服务更加高效、精准。

智慧病房的先进之处,不仅在于日常对病人观察记录的便捷化,更在于它通过数据分析,对病人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预警。张玉侠进一步阐释说,基于这些数据所建立的模型能够精准识别病人当前的风险点,从而指导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守护。

谈及智慧病房带来的变化,外科总护士长虞正红感慨万分。她在医院工作了36年,信息化建设的持续进步让她切实体会到医疗领域内的巨大变化。过去,每当输液接近尾声,病患就会摁下床头的呼叫铃提醒护士,铃声此起彼伏,尤其在深夜,响亮的铃声会打扰其他病人休息。而现在,病区变得安静有序,当输液量还剩5毫升时,负责该病床的护士便能提前收到系统自动发出的提示,从而及时进行更换。

“智慧病房确实极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节省下来的时间让我们更专注于病人的护理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虞正红总结道,“我们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就是‘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手术室的科技革新

走进中山医院的手术室,科技感扑面而来。数十台机器人来回穿梭,它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物流运输,有的处理医疗废物,有的则执行消毒任务。无论是手术室还是各科室,医护人员需要药品、物资或手术包时,能像“点外卖”一样“下单”,然后机器人就会“送货上门”。在复杂的手术室环境中,这些医疗机器人能够迅速而精准地运送药品、物资和手术器械包。据介绍,16台机器人联手工作,使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了40%。

在肝肿瘤外科病房的医生办公室,医生们正使用“肝外科医生助手”平台,为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制定诊断方案。这个大模型应用平台,不仅能帮助医生准确分析病情,还能提供全方位的诊疗建议。中山医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中的确诊、治疗前评估、治疗方案选择、用药提醒等环节进行了拆解和数字化处理,并将这些内容嵌入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使其自然融入医生的日常诊疗流程,为医生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

同时,医院还充分发挥大模型的优势能力,深度挖掘历年来患者病历数据,创建了“中山肝癌诊疗案例精要库”。通过大模型的自动归纳,典型案例的整理时间大大缩短,使得医院能够持续、高效地生产高质量的诊疗知识包,供基层医院参考学习。

在住院病区,还有一位“数字医健助手”。住院患者可以随时向这位虚拟助手提问,而它总能迅速给出准确且生动的解答,助力改善病人就医体验。数字医健助手目前已纳入临床护理专业知识,能够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体验提升。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智慧系统不仅减轻了他们重复性工作的负担,更成了住院期间不可或缺的辅助宣教助手,有效提升了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了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医疗服务品质的全面提升。

03

国际医疗旅游的蓬勃发展

随着全球医疗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山医院积极探索与商业健康险的合作模式,通过多元化的语言服务和便捷的预约系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患者。2024年前三季度,中山医院国际医疗部的门诊服务人次同比增长约25%,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国际医疗已成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53岁的瑞典籍华裔女性在上海迎来重生。两年前,她出现吞咽困难伴面部发麻,当地一直查不出病因,直至去年年底回国,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国际医疗中心团队的合作下,确诊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经过大剂量激素冲击、血浆置换等治疗,病情趋于稳定,华山医院还通过积极沟通解决了保险支付问题。后续患者坚持选择留沪治疗,这位女士直言:“自己感受下来,我相信上海的医疗技术与服务!”

凯拉,马来西亚马六甲的1岁8个月女宝宝,自出生后便饱受黄疸困扰。即使在当地接受手术,还是反复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肚子也越来越大,只有肝移植手术才能挽救她的生命。从马来西亚到上海跨越近3700公里,凯拉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肝脏外科接受了来自妈妈的部分肝脏。一个肝两个人用,凯拉最终在上海获得新生。

凯拉在上海重获新生。类似的跨国病例在上海日渐增多。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健康与养生的需求日渐增加,叠加交通便利等因素,国际医疗旅游俨然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一组数据披露:全球医疗旅游市场产值从2000年的不到100亿美金,至2017年已飙升至6790亿美金,年均增长率高达20%。而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我国至2025年医疗旅游市场将达3000亿元。

发展国际医疗,是上海建设国际医学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体现。事实上,上海探索该领域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在全国率先提供涉外医疗服务。2017年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还入选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019年《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正式提出发展医疗旅游,建设有竞争力的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2020年8月,率先在非公立医疗机构中遴选出上海市首批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及种子培育机构。直至2024年9月,上海为13家创新意识强、技术水平高、学科优势显著、有国际医疗基础的公立医疗机构授牌成为“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

30年经验积累下来,国际医疗到底是什么?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国际医疗的医院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主任顾静文教授用经验告诉记者:所谓国际医疗服务,是具有国际化要求和特征的高品质医疗,它并非单纯的“特需医疗”,而是集医疗、管理、服务、文旅、保险等多方融合的新兴领域。从国际经验来看,优质的国际医疗服务可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等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有助于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医疗国际影响力。

“破冰”制定国内首个国际医疗规范。国际医疗在部分发展成熟的国家已颇具规模。业内人士透露:印度、泰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早在本世纪之初,就推出一系列关于医疗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计划。以新加坡为例,2003年就开始把医疗旅游作为其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将健康检查、尖端手术理疗和女性健康、美容整形作为主要的服务项目,2004年又做出到2012年开始每年吸引100万的患者到新加坡进行医疗旅游的规划。

印度于2015年便提出未来六年每年的医疗旅游产值要达到170亿美元,并一举超越泰国,成为医疗观光产业新龙头。医疗旅游起步较晚的韩国也一直不甘示弱,自2007年3月韩国政府成立“韩国国际医疗服务协会”后,致力修法并推动“医疗观光特区”发展,修法允许医疗机构合法招揽外国观光医疗客,其高速发展之势将有望成为亚洲新观光医疗中心。2018-2022年间在韩国就诊的外国患者就有137万人,其中整容外科患者约19万人。

相比他国的蓬勃发展,我国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发展可谓方兴未艾,如何规范、怎样开展,此前尚无统一定论。促使行业健康发展,明确要求制定规范是第一步。今年6月上海市地方标准“国际医疗服务规范”历经几年酝酿正式发布,并将于下个月起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在国际医疗领域制定标准规范的首次探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地方标准,对国际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医疗质量、服务管理、支付模式等明晰详细要求,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记者翻阅已发布的服务标准发现:上海国际医疗有其明确定义,即以高水准服务和高水平技术为特征,以跨境就医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商业健康保险和海外医疗保险支付或跨境就医人群自付为主要支付方式的医疗服务业态。

上海地方标准“国际医疗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还为上海国际医疗服务“配齐”了规范性的专用标识,设计上涵盖上海、医疗元素,中心图案是盛开的白玉兰,外部“盾牌标志”代表医疗。图形、字母和颜色的组合,传递上海国际医疗护佑健康的理念。

对于开展国际医疗的机构,地方标准有明确的场地空间、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信息系统等要求。例如,“信息系统”要建立与国际医疗服务相匹配的预约、就诊、检查、治疗、随访、健康管理、支付结算、档案管理等信息系统。再如,关于费用支付明确:应为国际医疗服务费用结算和支付提供便利,与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立信息联通,开展线上理赔。

有了标准指引,上海国际医疗开展“有章可循”。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例,该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工作于去年9月启动,着力打造国际医疗部、佘山院区两个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平台,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介绍:目前医院高标准打造国际医疗部,300余位专家均在国际医疗部开诊,并由全国排名第一的全科医学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医护与运营团队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还借助人工智能提供小语种服务专用设备。国际医疗部引入国际认证培训体系——DNV,并建立了持续改进机制,以确保服务品质始终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与30家商业保险公司建立了直付机制,为商保患者提供24小时紧急协助服务。

04

未来展望:打造高端医疗新标杆

中山医院国际部以高标准的医疗服务和人性化设计,满足不同患者的健康需求,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外籍人士,均可享受高质量的诊疗体验。随着全球医疗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山医院将继续优化医疗服务,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高端医疗的新标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