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婆”:一个称谓背后的千年文化传承
“渭婆”:一个称谓背后的千年文化传承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在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衍生出十多种不同的答案。西安人称“姥姥”,宝鸡人则叫“渭婆”,而在延安、榆林一带,人们更习惯用“外婆”或“婆婆”来称呼。这些看似简单的称谓,实则凝结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渭婆”:一个承载千年情谊的称谓
“渭婆”这一独特的称谓,源自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佳话。据《左传》记载,晋国公子重耳在国内遭受排挤和迫害,流亡至秦国。秦穆公以至亲礼遇收留了他,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后来,晋国政局稳定,重耳准备回国即位。临行前,他的外甥、后来的秦康公,将舅舅送到渭水之北,依依惜别。这一场景,被后世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渭阳之情”由此而来,成为甥舅之间深厚情谊的象征。在关中地区,渭河流域的人们将舅舅家称为“渭家”,舅舅为“渭爷”,而外婆自然也就被尊称为“渭婆”。这一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亲属称谓,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以及对亲情的珍视。
方言里的文化传承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地方方言正在逐渐消失,但陕西方言中的“渭婆”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正如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专家王晓勇所说:“方言有它独有的价值,一方面,它能告诉我们现在的语言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它可以让我们发现,现在的语言是在不停地改变、与时俱进的。”
作家周瑄璞也认为,文化多样性应该被保留。她以自己的长篇小说《多湾》为例,书中保留了河南临颍县的方言特色,如将“吃奶”称为“吃妈”,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表述,让作品更加生动,也体现了对地方文化的尊重。
从“外婆”到“姥姥”:一场关于称谓的争议
2018年,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次改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热议。教材将《打碗碗花》一文中的“外婆”全部改为了“姥姥”。这一改动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认为“南方都叫外婆北方叫姥姥”,但也有网友指出,陕西作为北方地区,却有许多地方使用“外婆”这一称谓。
这一事件最终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上海市教委责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并将文中“姥姥”一词恢复为原文的“外婆”。这一处理意见,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方言称谓背后的文化价值。
结语:守护文化,从留住方言开始
“渭婆”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也寄托着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地方方言正在逐渐消失,但陕西方言中的“渭婆”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正如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专家王晓勇所说:“方言有它独有的价值,一方面,它能告诉我们现在的语言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它可以让我们发现,现在的语言是在不停地改变、与时俱进的。”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作家周瑄璞所说:“文化、文学的这种多样性应该被保留。”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记录着一个地区的语言特色,更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