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武则天时代的艺术巅峰,17米卢舍那大佛见证盛唐辉煌
龙门石窟:武则天时代的艺术巅峰,17米卢舍那大佛见证盛唐辉煌
龙门石窟,这座开凿于山水相依之间长达1公里岩壁之上的石窟,至今仍存有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它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那些经历过沧海桑田却依然优美的造像身上,记载了岁月的创痛哀伤,也承载着中原文化根脉和黄河文明的记忆,更烙下了不同文明交流、交汇又融合集成的丝路文化印迹。在那里,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的人都可以在相遇、碰撞、对话后找到自己的归所。
武则天与龙门石窟的渊源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政治阶段,也是龙门石窟营建活动的高峰期。武则天对佛教的崇信和对艺术的追求,使得龙门石窟在她的统治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武则天时期,龙门石窟的营建活动达到了高潮。她不仅亲自参与石窟的规划和建设,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多次亲临龙门,监督工程进度,甚至将自己的私房钱用于石窟的营建。这种前所未有的皇家支持,使得龙门石窟在规模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卢舍那大佛:武则天的化身
在龙门石窟的所有造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这尊通高17.14米的佛像是龙门石窟的标志性造像,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据传,卢舍那大佛是以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这一说法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卢舍那大佛的面部特征与武则天的画像确有相似之处。
卢舍那大佛的面部特征温和、慈祥,双目微睁,嘴角略带微笑,仿佛在俯瞰着世间的一切。这种表情既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也展现了武则天作为统治者的威严和智慧。更令人惊叹的是,卢舍那大佛的面部装饰有金箔,身体表面残留着绿色、红色、黑色等彩绘颜料,这些细节都显示了唐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技艺。
奉先寺:初唐雕塑艺术的巅峰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摩崖像龛。它位于龙门西山南段,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摩崖像龛。其内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造像。奉先寺的建造始于公元672年,历时三年完工。整个石窟以卢舍那大佛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造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
奉先寺的造像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艺术水平极高。卢舍那大佛的两侧是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两位菩萨的造像同样精美绝伦。普贤菩萨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左眼则采用两块拼合而成,这种不对称的设计体现了唐代工匠的巧妙构思。此外,普贤菩萨表面的白色物质是古代画图和化妆品的重要颜料——铅白,这种颜料不仅为颜料附着、金箔黏结提供了良好界面,也为后期抵御自然风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
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武则天时期,龙门石窟的营建活动达到了顶峰,这不仅体现了当时佛教的兴盛,也反映了唐朝的国力和文化自信。
龙门石窟的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后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龙门石窟的大规模营建过程反映出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盛唐气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旅游实用信息
- 门票:全价票90元/人,半价票45元/人(适用于在校研究生、大中小学生等凭有效学生证)。
- 开放时间:冬季(1月至3月底)售票时间为8:00至17:30,闭馆时间为18:00;夏季(4月初至10月底)售票时间同样为8:00至17:30,闭馆时间可能延长至18:30或更晚。
- 交通:距洛阳北郊机场约25公里,距洛阳火车站约19公里,距洛阳高铁龙门站约4公里。可乘坐81路、53路、60路等公交车直达龙门石窟站,或自驾沿二广高速至龙门站下高速后右转进入龙顾路。
武则天时期的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辉煌,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今天,当我们站在卢舍那大佛面前,仿佛还能感受到武则天时代的盛世气象,体会到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