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转氨酶升高的罪魁祸首?
乙型肝炎:转氨酶升高的罪魁祸首?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全球最常见的肝脏感染病原体,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2.54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每年导致约110万人死亡,主要死因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不仅对肝脏造成直接损害,还会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异常,其中最常见的是转氨酶水平升高。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致病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性传播和不安全注射等。在高流行区,围产期传播和幼儿期水平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被母亲感染的婴儿和5岁前获得感染的婴儿发展到慢性感染的情况较为常见。
HBV感染后,病毒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引发肝脏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会导致肝细胞损伤,进而释放出肝细胞内的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因此,转氨酶水平升高是乙型肝炎活动期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
- 尿色深
- 感到非常疲倦
- 恶心
- 呕吐
- 腹痛
严重急性肝炎会导致肝功能衰竭,进而可能导致死亡。慢性乙肝患者则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进展期肝病。
诊断乙型肝炎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包括:
- 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 血清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
- 血清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抗体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 血清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体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
这些检测可以帮助区分急性和慢性感染,并评估疾病活动性。此外,腹部超声、肝脏活检等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也有助于评估肝脏病变程度。
治疗与预防
目前,乙型肝炎尚无根治方法,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这些药物可以延缓肝硬化发展速度,减少肝癌病例,延长长期存活时间。然而,大多数开始接受乙肝治疗的病人需要终生服药。
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乙肝疫苗通常在出生后不久接种,几周后注射加强针。疫苗对该病毒的预防程度几乎可达100%。此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预防HBV感染:
- 通过使用避孕套和减少性伴侣数量来进行安全性行为
- 避免共用针头或任何用于注射毒品、穿刺或纹身的设备
- 接触血液、体液或受污染的表面后,用肥皂和水彻底洗手
- 如果在卫生保健机构中工作,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是导致转氨酶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对于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至关重要。如果你的体检报告显示转氨酶偏高,请务必咨询医生,排查乙型肝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