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班平板之争:家长该如何抉择?
智慧班平板之争:家长该如何抉择?
近日,山西省多所学校以是否购买平板电脑为标准划分“智慧班”和普通班,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家长需要支付高达8800元才能让孩子进入所谓的“智慧班”。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家长的困惑和担忧,也暴露了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家长的困惑与担忧
一位上海闵行区的家长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中投诉:“智慧笔带来的麻烦可不少。一方面,它需要配套使用专用的教材和本子,孩子的书包每天要背两套,能不重吗?另一方面,必须配合手机上的相应App使用,这让家长怎么管理电子产品?最重要的是,该智慧笔配套的App数据极其不准确,几乎没有参考价值。”
这位家长的抱怨并非个例。许多家长反映,学校推广的数字化教学设备虽然打着“智慧”“智能”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了不少负担。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体验下来意义不大,却给孩子和家长增加了很多麻烦。家长们感觉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有必要吗?”
专家视角下的教育投资
教育智能硬件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教育智能硬件需要结合教育思维和科技基因,关注细分学习痛点的解决。例如,学习平板的屏幕通过墨水屏、类纸膜等技术不断强调护眼以弥补液晶屏幕的不足,智能手写笔通过接入笔盒以提升续航和组网能力、实现课堂互动。
然而,一些学校在推广平板电脑时,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将数字化设备变成了敛财的工具。这种做法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任何新产品、新软件的应用,都应该首先问一问:是否有必要?是否适合实际情况?”
政策导向与教育公平
科技在提升教育公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线教育、智能学习平台和教育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中国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互联网+教育”的战略,通过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地区倾斜。
然而,一些学校却将平板电脑变成了“奢侈品”,只有支付高额费用的学生才能享受所谓的“智慧教育”。这种做法显然与国家推动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正如一位教育政策研究者所说:“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教育,无论其家庭背景、地理位置或经济状况。”
给家长的建议
面对是否购买平板电脑的抉择,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教育效果:了解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否真的能提高学习效果,还是仅仅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
经济负担:评估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受这笔额外支出。如果经济负担过重,可以考虑其他更经济实惠的学习方式。
政策导向:关注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了解是否有相关规定限制学校强制要求购买平板电脑。
替代方案:询问学校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比如提供公共平板电脑供学生使用,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
多方沟通:与其他家长沟通,了解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向学校表达自己的担忧和诉求。
教育投资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家长应该理性对待,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需求,也要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数字化策略,真正将科技应用于提升教育质量,而不是成为经济负担和教育不公平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