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野外如厕到现代化公厕:人类如厕文明进化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野外如厕到现代化公厕:人类如厕文明进化史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8ES3RPH0520B5DI.html

在当今社会,厕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我们踏上西藏、新疆等原生态地区时,却发现那里的厕所环境与城市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反差不禁让人思考:人类的如厕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厕所环境依然如此落后?

人类如厕文明的演变

用一句套话来说,其实整个人类史就是一个如厕文明进化史。

《周易》里说“上古穴居而野处”,说明未开化的古人大多跟我们在西藏新疆一样掘土而拉。所以当公厕出现,也就意味着人类开始了有规划的群居生活,文明因此诞生。

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公厕遗址,是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氏族部落,但这还只是一个设于房舍外的简易土坑。

春秋时代的晋景公梦到了厉鬼索命,于是立马召见桑田巫占梦,巫师算完断言:“看来,君王是尝不到新麦子了。”晋景公不信,结果真让他活到了新麦成熟的时节。然后他故意把新麦拿给桑田巫看,说他占卜不灵,还把他杀了,而就在新麦做成饭后,他忽然感到腹胀,想去上个厕所。结果就掉到粪坑中溺死了。

用我们现在对厕所的概念来看,什么厕所能掉进去溺死啊?现在想来,可能就是这种在田间,只有一个大坑的路厕,因为背坑而蹲,稍不注意就会仰头入池。

到了西汉时期,厕所又比规整多一层安全。南阳东汉墓中就出土过一个分了男女的公厕。

之前的大圆坑变成了长方形,区别是一个便坑前有尿槽,另一个没有,其他形制与现代几乎一样。此后,公厕也就基本定型,区别也就在卫生方面了,

据说,宋朝在公共厕所的建设和管理上是历代最好的。“内设澡室并手巾、水盆,后为圊。仪鸾司掌洒扫,厕板不得污秽,净纸不得狼藉,水盆不得停滓,手巾不得积垢,平地不得湿烂。”

玩出花的私密空间

鉴于公厕只用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因此千百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但私厕就不一样了。无论是普通人家还是王孙贵胄,都将私厕玩出花来。

从一些出土的冥器我们得知,先秦两汉时期的厕所大都建在猪圈上面,因为这时的人们发现粪便是可以给猪食用的,因此这种建筑格局应运而生。而古人用圂、溷、圊、匽、屏等字眼称呼厕所,其中“圂”“溷”中的“豕”,就是猪的意思,也说明,在造字之时,厕所是和猪圈结合在一起的。

除了脚踏,还有两点可以细说,一个是坑位右侧突出的圆柱体,这可能就是让人上厕所时使力和支撑的扶手。而背后的那面矮墙,你猜是做什么?不是靠背,而是古代贵族的衣服下摆太长,上厕所难免不便,因此包在矮墙后面就方便很多了。这样看来,古人的设计还是挺人性化的。而这还是基础款,在同时期的商丘市芒砀山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后陵墓中,也有一个建造于2000多年前的石质坐便器。除了靠背,更特别的,是背后的墙上还凿有一个冲水管道,可以说和如今水冲厕所的构造原理一模一样。

时间再走了几百年,厕所的功用性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开发了,于是一些富贵人家开始在装饰上下手。但这正这种过度装饰,也造成了认知的差异性,诞生了很多参差。晋朝有个大富豪叫做石崇,有一次官员刘寔去他家做客,忽然想上厕所,结果进了房间后见到“绛纱帐大床,茵蓐其丽,两婢持锦香囊”,吓到立马出来跟石崇说:“误入你家寝室,私密马赛。”结果石崇却告诉他:“老弟,你没进错,那就是厕所。”而另一个段子同样来自晋朝,驸马王敦第一次去到老婆襄城公主的府上如厕,看到漆箱里盛着很多干枣,就顺手吃光了,结束后又看到婢女端着水和澡豆,又把澡豆倒进水里喝了。结果,干枣其实是用来塞鼻孔,防臭味的,澡豆是用来净手的。

而厕所有固定,自然也有移动的。我们都熟知的夜壶,最早因为形似老虎还被叫做虎子,但因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避讳改名为“马子”,而这也是马桶的由来。

之后,夜壶和便桶的样子在变,但形式不变。离我们最近的,是清朝的“官房”叫法。

农耕文明的优越性

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扇子也发展成了具有几百种类型的大家族

说了这么多国内厕所的发展,再来说说国外的。很多人以为抽水马桶是外国发明的,那他们的厕所文明一定比我们先进。事实恰好相反!

确实,古罗马时期也有公厕出现,不仅座圈是由大理石制成,同样也有水流冲洗。

但刚发展起的文明苗头,也随着古罗马的消逝而消失了。霎那间,欧洲的厕所文明一夜回到解放前,千百年的时光里,欧洲的厕像可以说是脏得惊天地泣鬼神。大家一般都是想拉就拉,哪都能拉。好一点的,拉在同一个地方,结果造成了屎尿大堆积。1355年,爱德华三世就因为受不了下令对监狱附近日积月累的粪便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这堆粪已深得足以浮起一只船。而更多人处理粪便的方法,就是在家上完了,然后直接从窗户泼到大街上。是的,你没有看错,直接泼到大街上。

据说欧洲贵妇出门打伞穿高跟鞋都是为了避开粪便。而勉强有点卫生意识的,则是倒入河中,据说伦敦桥上的厕所每年向泰晤士河倾倒2000吨粪便。结果在1858年,被粪水堵得水泄不通的泰晤士河爆发了著名的“大恶臭事件”。文献记载当时的臭味熏得人们眼睛都睁不开,“只要闻过一次,永生都忘不了,闻了之后还能活着,就是幸运至极了!”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混乱肮脏的处理方式,欧洲和北美才在19世纪中期爆发了一系列天花、霍乱及伤寒流行病。而直到这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粪便、水源和病菌的关系,发明并推广了马桶。

那同样是吃喝拉撒, 为什么我国从没有发生这大粪堆成山,尿液流成河的情况呢?这就不得不说道农耕文明的特殊性。在其他民族对排泄物避之不及的时候,我们却将它当成宝。因为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粪尿对庄稼生长有所帮助。

荀子曰,“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韩非子曰:“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而经现代科学研究,人粪中含氮1%,磷0.5%,钾0.35%,人尿中含氮0.5%,磷0.3%,钾0.19%,都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会把厕所称为“五谷轮回之所”,因为它不仅曾经是五谷,还能再度帮助五谷生长。

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H·金教授甚至在游历完中国、日本和朝鲜后写的《四千年农夫》一书说:“中国、朝鲜、日本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当然,最早进行这一伟大农业措施的国家是谁我不说。所以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能如此顺畅地实行公厕制度。一个字,利。宋朝开始,汴梁等大都市的公厕就有专人管理,这些人会将积压的粪便转卖给需要粪肥的农民。此外,还会有“倾脚工”专门收集粪便,定时沿着街巷挨家挨户收集,然后转卖。

唐代张鷟的笔记小说集《朝野金载》中就讲到一个叫罗会的人,他们家世代以收粪为生,后来甚至成为一方富豪。可虽有公厕,因为要需要收费,因此在一些王朝末期,百姓已经没钱买体面了,很多人还是选择随地便溺。晚清戏曲名家齐如山就曾在回忆北京时写:“各大街之甬路,都是高与人齐,矮者也有三四尺高,两旁的便道也很宽,但除小商棚摊之外,其余都是大小便的地方,满街都是屎尿。”

因此风水轮流转,当时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的八国联军在北京奸杀抢掠之后,反倒对中国人的如厕习惯嫌弃,开始禁止市民随地大小便。结果这一禁令让北京人叫苦不迭,直到洋人走后,慈禧太后回京,对这些禁令不再要求了,百姓反而喜大普奔。但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讲这种乱像指责成人民的素质问题,毕竟公厕作为公共设施,本该是政府负责,但清廷,还是已经走到了王朝末路的昏庸清廷,怎么会关心这些与自己无关的琐事。

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始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厕所的改革运动,终于从城市到农村都彻底改变了过去“一个土坑两块儿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晴天臭烘烘,雨天粪水流”的公厕面貌。

而这样想来,如今我们对西藏新疆等地如厕环境的嫌恶,未尝不是其他城市厕所环境的一种赞扬。正因为我们如今见到的厕所环境都足够干净舒适,才会对觉得草原上的厕所环境触目惊心。那么,随着旅游业和社会的发展,草原厕所环境的改变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终能在一览大好河山后,再享受一通干净舒适、畅快淋漓的出恭。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