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列入非遗20年:传承有序,创新不断
古琴列入非遗20年:传承有序,创新不断
古琴,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承载着近三千年的历史沧桑。从先秦时期的宫廷雅乐,到文人墨客的修身养性之器,再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邃的文化内涵,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悠久的历史传承
据《诗经》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古琴就已经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伴侣。而《礼记》中的“士无故不撤琴瑟”更是将古琴的地位提升到了文化符号的高度。据考古发现,目前最早的“类琴实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琴的形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定型。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面圆底扁,寓意天地之象;十三个徽位则代表十二个月及闰月。这种设计充分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宇宙和谐的追求。
当代传承与创新
进入21世纪,古琴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无疑为古琴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随着国风国潮的兴起,古琴艺术越来越多地登上舞台,走进大众视野。
在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乐之春”特别策划的“古琴之夜”演出中,老、中、青、少四代18位古琴演奏者同台献艺,以历代传世名琴奏响千年之音。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座无虚席的剧场见证了古琴艺术在当代的勃勃生机。
古琴艺术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更融入了现代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多所音乐学院开设了古琴演奏和研究专业,系统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古琴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古琴艺术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和创新力。古琴与钢琴、提琴等西方乐器的跨界合作,创造出全新的音乐形式。例如,古琴演奏家吕思清与法国钢琴家安德烈·马拉赫合作创作的《秋霁》,将东西方音乐元素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
面临的挑战与保护措施
尽管古琴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但其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古琴艺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优质师资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古琴爱好者的增长速度,有的老师学了一两年古琴就开班授课,讲授基本音准节奏尚可达标,但对古琴文化难有深入了解,琴曲讲解也失之空泛。又如由于古琴记谱法的特殊性,初学者容易把谱面上的指法仅当做动作完成,忽视古琴音色、音准、节奏和音乐的连贯性等。
针对这些挑战,国家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一方面,通过设立专业院校和传承基地,培养高水平的古琴演奏人才;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线上教学和传播,扩大古琴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各地文化中心和艺术机构也积极举办古琴讲座和演出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古琴艺术。
在个人层面,正确的保养方法对于古琴的传承同样重要。过度擦拭可能会刮伤琴面的漆层,而频繁接触水分则可能导致木材纤维受损。因此,建议每次弹奏前后进行简单检查,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清洁,并使用专用琴布擦拭。
古琴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学习古琴不仅能够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还能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社交圈子。更重要的是,通过古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和传承古琴文化。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正如古琴演奏家李蓬蓬所说:“从‘天涯觅知音’到‘四海遇知音’,古琴艺术正在迈上传承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