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门发文推动全谷物消费,目标2035年显著提升国民摄入量
七部门发文推动全谷物消费,目标2035年显著提升国民摄入量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旨在推动全谷物消费,提高国民营养水平。这一计划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国粮食消费正迎来一场全谷物革命。
全谷物:营养更全面,健康效益显著
全谷物是指在加工过程中保留了完整谷粒的所有部分,包括谷皮、胚芽和胚乳。常见的全谷物食品有糙米、燕麦和全麦面包。与之相对,精制谷物则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谷皮和胚芽,仅保留了胚乳,如白米、普通面粉和白面包等。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远高于精制谷物。首都医科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全谷物的健康效益。研究团队在《Redox Biology》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显示,全谷物摄入能够显著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22和IL-23的循环水平,从而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此外,全谷物还能改善CD4+ T细胞亚群的分布,促进抗炎性T细胞的生成。研究还发现,全谷物组的丁酸水平显著高于精制谷物组,而乙酸的比例则显著降低。短链脂肪酸在调节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丁酸,它不仅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还能改善免疫反应。
中国全谷物消费现状:潜力巨大,挑战并存
尽管全谷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效益已得到科学证实,但我国全谷物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当前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不足1%,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30%的占比。这一差距既反映了我国全谷物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凸显了面临的挑战。
消费者认知不足是制约全谷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我国超过80%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严重不足。此外,全谷物食品生产、加工和检测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影响了全谷物食品的品质和市场接受度。口感粗糙、不易储存等技术难题也限制了全谷物食品的普及。
国际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组织以及许多发达国家采取诸多举措来增加民众全谷物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在公共食品采购和健康饮食服务政策行动框架中敦促各国政府在公共设施推广增加全谷物消费来应对慢性病。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已达20%至35%。
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系统的政策引导、标准制定和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全谷物消费水平。例如,美国通过“全谷物印章”标识制度,帮助消费者识别全谷物产品;北欧国家则通过制定全谷物摄入推荐量,引导国民增加全谷物消费。
展望未来:健康中国梦,从全谷物开始
《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的出台,为我国全谷物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计划,到2035年,人民群众对全谷物认知水平将明显提高,全谷物在居民膳食消费中的比重将显著增加。适应居民营养健康需要的优质全谷物产品将更加丰富,全谷物食品供给和消费将实现动态平衡,形成链条完整、结构合理、供需适配、持续升级的全谷物产业发展格局。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全谷物产业的支持力度;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更多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全谷物产品;消费者则应主动学习全谷物知识,逐步改变饮食习惯。
健康中国梦,从全谷物开始。随着《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的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谷物将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新宠”,为实现全民健康、全面小康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