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尽天良”最早见于清代,用来形容无良行为
“丧尽天良”最早见于清代,用来形容无良行为
“今人既富贵骄奢矣,而又丧尽天良,但思利己,不思利人。”这是清代文学家钱泳在《履园丛话》中的一句名言,也是成语“丧尽天良”的最早出处。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病,也为我们理解这个成语的原意提供了重要线索。
钱泳,原名钱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是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的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在书法上造诣深厚,擅长篆书和隶书,其楷书作品更是以工整严谨著称。钱泳的书法理论具有明显的尚古倾向,他以篆书的造字法——六书作为衡量各体之书的依据,这种倾向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履园丛话》是钱泳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二十六卷,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地理、人物、掌故等多个方面。书中记录了大量清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钱泳在书中运用“丧尽天良”这个成语,正是为了批评那些在富贵骄奢中丧失道德底线的人。
在《履园丛话》中,“丧尽天良”用来形容那些极其恶毒、毫无良心的人。钱泳生活的时代,正值清代中期,社会上层逐渐腐化,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钱泳对此深感痛心,因此在书中多次批评这种行为。他使用“丧尽天良”这个成语时,语气强烈,充满了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
从清代到现代,“丧尽天良”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使用场景有所扩展。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严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贪污腐败、诈骗、伤害无辜等。例如,当媒体报道某些恶劣的犯罪案件时,往往会用“丧尽天良”来形容犯罪分子的行为。
“丧尽天良”这个成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准确地概括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在任何时代,丧失道德良知的行为都会受到人们的谴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对这种行为的批评,不仅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标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善良和正义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丧尽天良”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基本的道德准则。正如钱泳所言,真正的富贵和成功,不仅在于物质的积累,更在于道德的修养。只有那些保持良知、坚守正义的人,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