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广州城中村:变迁中的记忆与新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57: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广州城中村:变迁中的记忆与新生

广州城中村的变迁,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从20世纪90年代的“淘金热”到如今的现代化改造,这些曾经拥挤却充满活力的城中村,见证了无数外来务工人员的梦想与奋斗。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地方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01

城中村的黄金时代

广州康乐村,这个紧邻中山大学的城中村,曾是十万人的“梦工厂”。从20世纪90年代起,这里聚集了近万家服装加工厂,每天傍晚,无数电动车载着布匹塞满街道,制衣厂老板坐在路边招揽生意,一派繁忙景象。康乐村与附近的鹭江村聚居了10万余名湖北人,他们将“小单快返”的服装生产模式发挥到极致,不到24小时就能出货,成就了“广州最大制衣村”的名号。

然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2023年,康乐村正式开始拆除,预计整个改造过程需要10年。这个曾经的“湖北村”,连同它的“握手楼”、布料市场和制衣作坊,正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02

政策引领下的改造之路

2024年5月1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正式施行,为广州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该条例提出,城中村改造应当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基础设施完善、居住品质提升、历史文化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等目标。同时,条例明确了改造资金来源,包括专项借款、政府专项债券、社会资金等,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政策引领下,广州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据统计,目前广州市城中村居住人口已超700万人,占全市约40%;城中村占地面积534.63平方公里,仅占全市7.19%。每到夏季用电高峰,人口高度密集的城中村,便为超大城市供用电带来严峻挑战。近年来,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积极融入和服务“百千万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城中村供用电治理,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示范村建设,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探索出“统筹谋划、精准施策、高效处置”的广州模式。2024年度夏前,广州电网投产配网迎峰度夏项目882项,新增供电容量60.4万千瓦,相当于从化电网负荷。在最高负荷四次创新高的背景下,过载台区同比减少57%,低压停电台区同比减少33%。一个个昔日的“治理洼地”正成为亮眼的供用电规范化改造示范区。

03

居民生活的变化

城中村改造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在越秀区的寺右村,经过综合治理,夏天再也不用担心跳闸,居住环境也更安全了。在番禺区的沙湾北村,供电局适度超前建设电网,确保电力发展裕度充足,全村整个夏季用电高峰期未出现变压器重过载、低电压与其他用电问题。在海珠区的贝岗村,通过政企联动,变压器增至15台,总容量达到10000千伏安,充分满足了高峰时期的用电需求。

然而,改造也带来了阵痛。许多在城中村生活了数十年的居民,不得不面对搬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位在城中村开店的西北人,他的日记里记录了每月要向黑社会交多少保护费的艰辛岁月。一位湖北籍的制衣作坊老板老王,他为康乐村的“康鹭速度”感到骄傲,但也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忧虑。

04

文化记忆的守护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保存城中村的文化记忆,成为一道难题。艺术家陈洲和张晓静夫妇,用他们的行动给出了答案。自2007年起,他们开始收集城中村的门牌和生活物件,创办了“城中村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海珠区怡乐社区,外墙贴有2100多块门牌,馆内展出老式挂钟、老照片、婚镜等,见证了城中村的变迁和居民的情感记忆。

在白云区的永泰村,一座充满摩洛哥风情的文创园——“T28 OAK橡树院”悄然走红。它将摩洛哥的绚丽色彩和独特建筑风格融入城中村,成为广州的网红打卡点。这种文化融合的尝试,为城中村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05

未来的方向

广州城中村的改造之路,是一场平衡各方利益的复杂工程。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城市记忆,如何在提升居住条件的同时照顾低收入群体,如何在产业升级中保持城市的多元与包容,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广州城中村将以新的面貌融入城市的发展。它们或许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模样,但那些关于奋斗、梦想和归属感的故事,将永远留在城市的记忆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