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更新:PCSK9抑制剂成降脂治疗新利器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更新:PCSK9抑制剂成降脂治疗新利器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而血脂异常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血脂管理策略也在持续更新和完善。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的发布,不仅细化了危险分层和降脂目标,还特别强调了长期管理和预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PCSK9抑制剂因其在降低LDL-C方面的显著效果,成为了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焦点。
指南更新:更精准的风险评估与治疗策略
新版指南强调,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总体风险评估进行不同强度干预是血脂管理的核心策略。ASCVD总体风险评估是血脂管理决策的基础,通过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脂水平、吸烟史、糖尿病史等因素,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超高危四个风险等级。
在降脂目标方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然是降脂治疗的首要靶点。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其LDL-C的目标值也有所不同。例如,超高危患者的目标值为<1.4 mmol/L,高危患者为<1.8 mmol/L,中危和低危患者则分别为<2.6 mmol/L和<3.4 mmol/L。这种分级管理策略有助于更精准地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在治疗策略上,指南推荐首先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质量、戒烟和限制饮酒等。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他汀类药物仍然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当LDL-C不能达标时,可联合使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
PCSK9抑制剂:降脂治疗的新突破
PCSK9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降脂药物,通过靶向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来增加肝细胞表面LDL受体(LDLR)的表达,促进LDL-C清除,从而达到降脂效果。与传统的他汀类药物相比,PCSK9抑制剂具有更强的降脂效果和更长的给药间隔,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近期,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励教授共同主导的瑞卡西单抗(Recaticimab)3期临床试验结果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表。研究显示,不同剂量的瑞卡西单抗单药治疗方案可使LDL-C较基线降幅达约50%,约85%患者治疗后达到了LDL-C控制目标(<2.6 mmol/L),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瑞卡西单抗的给药间隔最长可达12周,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目前,全球已有多款PCSK9抑制剂获批上市,包括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等。这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降脂效果和安全性,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武器。
展望:从降脂到心血管事件预防
尽管PCSK9抑制剂在降脂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但其对心血管结局的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随着更多临床试验的开展和长期随访数据的积累,我们有望更全面地了解这类药物在心血管事件预防中的作用。
此外,血脂管理不仅仅是降低LDL-C水平,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此,未来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更加注重多因素干预和个体化治疗,以实现最佳的心血管保护效果。
总之,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的更新和PCSK9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工具。通过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合理的降脂目标设定和有效的药物治疗,我们有望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