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狭窄治疗新突破:药物 vs 支架,如何选择?
脑动脉狭窄治疗新突破:药物 vs 支架,如何选择?
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药物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的基石
药物治疗是脑动脉狭窄的基础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卒中的发生。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这类药物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狭窄的患者,尤其是那些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卒中风险。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主要用于降低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延缓斑块进展,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脑动脉狭窄患者,他汀类药物是首选治疗药物。
尽管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但其效果有限。对于重度狭窄(70%以上)的患者,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可能无法有效预防卒中。此外,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等。
支架植入:血管再通的有效手段
支架植入术是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通过在狭窄的脑动脉内放置支架,扩张血管,恢复血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应用,支架植入已成为治疗重度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手术过程
支架植入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导管,将支架送至狭窄部位。在X光透视下,医生精确释放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整个手术过程一般持续1-2小时,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观察2-3天。
适应症与禁忌症
支架植入术主要适用于重度(70%-99%)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尤其是那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高卒中风险的患者。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支架植入。例如,对于近期发生过卒中或TIA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对于血管严重钙化或病变复杂的患者,手术难度大,效果可能不佳。
最新研究进展
2024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团队在JAMA上发表了BASIS试验结果,为支架植入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该研究比较了球囊血管成形术联合积极药物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球囊血管成形术组在30天内任何卒中或死亡的复合结局风险显著降低(4.4% vs 13.5%),且在30天至12个月内缺血性卒中或资格动脉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显著降低。
然而,支架植入并非没有风险。手术本身可能导致血管损伤、血栓形成或栓塞。此外,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支架内再狭窄。因此,在选择支架植入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药物治疗 vs 支架植入:如何选择?
选择药物治疗还是支架植入,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狭窄程度、症状表现、年龄、合并症等因素。对于轻度至中度狭窄的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对于重度狭窄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支架植入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治疗方法并非相互排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支架植入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例如,先通过支架植入恢复血流,再辅以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结语
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决策。药物治疗和支架植入各有优劣,没有绝对的“最好”方案。患者应在充分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与医生充分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同时,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都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