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网红:肉夹馍的华丽转身
从传统到网红:肉夹馍的华丽转身
“肉夹馍,是无数游客来陕西必尝的经典小吃。潼关肉夹馍外酥里嫩、西安腊汁肉夹馍回味悠长、宝鸡肉臊子夹馍独树一帜……不同的面饼搭配不同的内馅,塑造出陕西丰富多彩的‘肉夹馍江湖’。”
陕西肉夹馍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隋唐时期,肉夹馍被称为“馍夹肉”,制作方法更加精细。明清时期,肉夹馍进一步演变并得到推广,逐渐出现在大街小巷。
走在寻常街巷里,醇郁的肉夹馍搭配清爽的凉皮和汽水,这个“三秦套餐”对当地人来说,不仅满足味蕾,更是一种家乡情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籍作家都曾在作品中表达过对肉夹馍的深情。
从培养专业人才传承美食文化,到提高生产工艺“漂洋过海”,如今,“一馍供天下”的陕西肉夹馍,已从传统产业成长为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地方支柱产业。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街头小吃到网红美食
在2024年进博会现场,一款名为“肉夹馍版Jellycat”的玩偶突然走红,引发了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款以传统美食为灵感的玩偶,不仅外观可爱,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它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肉夹馍这一传统小吃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这种创新不仅仅是玩法的变化,它反映了当代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新需求。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借用地方性文化设计产品,形成新兴的潮流。然而,这样的现象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我们可以回顾近几年全球各地的文化潮流,发现地方特色文化在市场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Jellycat的这一做法,再次验证了“文化骄傲”的趋势。实际上,消费者对地方美食的喜爱正推动着全球饮食文化的融合。
网红经济的助推:社交媒体上的“肉夹馍热”
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创意产品要想走红,离不开有效的传播策略。肉夹馍版Jellycat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在短视频平台上,这款玩偶的分享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模仿,令其迅速成为网络热搜关键词,吸引了更广泛的关注。
这种现象背后,是年轻消费文化的重构与升级。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视产品背后的故事,以增强其文化认同感,毕竟,情感连接对于现代消费者而言尤为重要。肉夹馍版Jellycat正是如此,它不仅是一个可爱的玩具,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饮食文化与消费者情感的桥梁。
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美食的现代化之路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肉夹馍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的“潼关刘超肉夹馍”店里,店主刘超将醒发好的面用刀割开,经过5道擀面工序后,开始将面片翻转、不断拉伸到2米长,再开始抹油、卷面、揪馍坯……
“现在,用擀面杖把这些面剂子挨个儿擀成圆饼,千层饼的模样就出来了,馍的酥脆感就是这样来的,这是老祖先留下的技艺。”刘超戴上手套、拉出了烤盘,将擀好的圆饼依次放进烤箱。不一会儿,面饼在炉膛中膨胀、变色,阵阵麦香扑鼻而来。
为了适应餐饮连锁发展,陕西省非遗项目“西安肉夹馍”代表性传承人廉守柱与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合作,通过标准化技艺传授,教育培养新一代肉夹馍制作人才。
2024年,潼关县职业教育中心依托潼关肉夹馍产业,筹备建设了潼关肉夹馍产业学院。“学院着力于讲好潼关肉夹馍故事,做好传统美食文化和历史传承,进一步助推潼关肉夹馍发展为富民产业。”校长张鹏飞介绍,目前,潼关肉夹馍产业学院已开始对在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培训,同时还开设面向社会的成人短期培训班。据统计,自2024年9月开学以来,学校现已开办三期培训,其中,参训的社会人员117人,在校学生300余人。
标准化生产:传统美食的工业化之路
近年来,陕西传承“三秦”饮食文化,持续推动美食经济创新发展,以标准化、产业化赋能三秦品牌发展,在“守”与“变”中焕发新活力,肉夹馍也搭上了工业化的快车。
真空和面、饧发、压面、揉面、压饼、烘烤、速冻……在西安市高陵区融豪工业园阳云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白吉馍生产车间,记者见到现代化设备生产白吉馍的过程。
“这个饼面香浓郁,筋道十足,不比任何手工烙制的饼差。”“袁记肉夹馍”董事长靳金矿说,这条生产线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条仿人工白吉馍生产线。这套设备能够还原95%的人工工艺,最大限度保留白吉馍的口感与风味。靳金矿从2015年开始研发白吉馍生产线,为了保证白吉馍的口感和质量,他把钢板烤炉优化为隧道烤炉,把双面烘烤改良成仿人工翻面。仅翻饼一道工序,他就试验很多次,最终优化定形了生产线运营程序。仅这个流水线,就申请了36项专利。依托标准化的出品,“袁记肉夹馍”在全国开设了500多家门店。
走进潼关县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速冻饼加工车间,工人们正抢抓订单生产。面粉被倒进料箱后,和面、滚揉、抹油、拉薄、划条、卷筒、醒发、压饼等一系列工序均在生产线上自动完成。
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主任李荣介绍,为了实现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盛潼餐饮团队耗时近5年,与厂家共同“打磨”出了这套设备。指着生产线,李荣向记者介绍:“这套机器可以模仿手工制饼的各个步骤,成品面饼薄厚保持在0.4毫米,直径12.5厘米,重量110克,非常统一。”
在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个个标准的肉夹馍饼坯在流水线上生产完成。经过速冻装袋后,这些饼坯将通过冷链发往遍布全国的门店,送到各地消费者手中。“2024年上半年,盛潼餐饮生产速冻饼4500多万个,实现产值超3000万元。”总经理董开锋介绍,该公司生产的速冻饼目前已出口海外多个国家,“未来5年,生产总值有望突破4亿元。”
一处原料供全国,一块面饼出国门。目前,“潼关肉夹馍餐饮师”已被评为省级劳务品牌,在县域内有传统手工打馍经营的门店58家,工业化生产企业10家、生产线33条,年生产速冻饼7亿个,年产值10亿元,附加产值100亿元。每年出口速冻饼500万个,带动就业2万余人。
从传统小吃到文化符号:肉夹馍的未来之路
肉夹馍的成功转型,不仅体现在其从传统小吃到网红美食的华丽转身,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肉夹馍正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随着产业网的不断发展完善,陕西肉夹馍的路子也越走越宽。从街头小吃到网红美食,从传统工艺到工业化生产,肉夹馍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更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肉夹馍将继续以更加多元和创新的方式,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为世界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