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然发现到拯救生命的神药:青霉素的传奇故事
从偶然发现到拯救生命的神药:青霉素的传奇故事
1928年9月初,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结束假期,回到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实验室。他看到工作台上堆着一摞培养皿,其中一个被霉菌污染的培养皿引起了他的注意。培养皿内布满了葡萄球菌,但在霉菌周围的区域却异常干净,没有葡萄球菌的踪迹。
“这真有趣。”弗莱明喃喃道。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绿色霉菌可能分泌出了一种能够杀死葡萄球菌的物质。经过进一步实验,他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即我们现在熟知的青霉素。
然而,由于化学知识的局限,弗莱明无法提出大规模提炼纯化青霉素的方法,他的发现并未立即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直到1939年,牛津大学的病理学教授霍华德·佛洛里(Howard Florey)和德国生化学家恩斯特·钱恩(Ernst Chain)重新发现了弗莱明的论文,并开始合作开发青霉素的量产方法。
青霉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种神奇的药物拯救了无数因感染而濒临死亡的士兵。1945年,弗莱明、佛洛里和钱恩因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青霉素生产史
在中国,青霉素的生产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20世纪40年代,一批留美的微生物病理学家如汤飞凡、童村、马誉澂等,带着青霉素菌株冲破西方的封锁围堵,毅然回国,开启了中国青霉素研发的艰难历程。
1951年4月,上海成功试产第一支国产青霉素。这一突破离不开童村等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他们克服了厂房简陋、设备不足等重重困难,自制发酵罐,不断试验和改进生产工艺。两年后,中国第一家抗生素生产工厂——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抗生素生产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不仅拯救了无数生命,也开启了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新纪元。从一个偶然的发现到工业化生产,从英国的实验室到中国的工厂,青霉素的故事充满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人类智慧的光辉。今天,当我们使用这种常见的抗生素时,不应忘记那些为科学献身的先驱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