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迷信谶纬,三位学者直言进谏遭惩处
刘秀迷信谶纬,三位学者直言进谏遭惩处
占卜是一门预测吉凶祸福的古老科学。所谓占卜,就是利用文字、图案和语言预测未来吉凶的秘密做法。它通常与政治有关,代表天意。所谓占卜,又称纬书,是图解、神谕和其他预言的集合,因此被称为纬书,而不是经书。
占卜之学一般是以天命为幌子,研究神道法术、预测未来的迷信活动。只是这种迷信活动上升到了学术研究的层面,一度与儒家经学并驾齐驱,甚至交织在一起。
举几个历史上最著名的谶语为例:秦朝的 "亡秦者胡"、汉武帝时期的 "代汉者当涂高"、唐朝的 "三代之后,天下代之,女主武王 "等。
谶纬很早就出现了,但 "疫 "的真正发展是从西汉末年开始的,到了东汉,儒学在 "疫 "的影响下黯然失色,"疫 "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一位明君,也是一位善于占卜的人。可以说,刘秀是一位圣人,在他的占卜生涯中,没有做过太荒唐的事情。建武元年建国之初,刘秀甚至根据 "赤符 "的提示任命官员。光武朝给那些不相信占卜和经书的人带来了不幸,以下三经也是如此。
充满预言的世界中的 "反预言三剑客"
郑兴
郑兴是东汉初年四大经学家(桓谭、郑兴、杜林、陈元)之一,专攻春秋时期的《左传》,东汉 "左传 "学派有一半出自他的学生。新朝时期,他和他的学生与著名国学大师公刘歆一起讨论并宣讲《左传》。
郑兴相信天命,但不相信预言;他是有神论者,相信神的感应。同时,他不相信上天会下 "圣旨"(预言),也不相信所有预言都是假的。
殷敏
殷敏的思想总体上与郑兴接近,郑兴也是有神论者,反对谶纬,也坚持 "以五经之真、善、美为根本"。
东汉建立后不久,刘秀嘱咐阴敏解决新朝留下的谶纬。阴敏不悦道:"谶纬非圣人之言,其中多有错误,会误导后世。"刘秀不听,向鸭子跑去,阴敏却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闵又为之阙如,曰:"君无口为副汗。帝见之,召闵问其故。闵曰:'朕见前人增减书,不敢度之,颇窃朕荣。
他看到其中一段谶语少了一段,便拿起笔补上了一句:"君若无口,汉必有相"。"君 "即 "尹",意思是尹姓人将成为汉朝的丞相!
刘秀一愣,问殷敏是什么意思。殷敏大笑着说:"谶纬交织这件事前人没有说过,不是那么随意加减的,我也在学习,如果你运气好,你的梦想也能实现!
殷敏指出了谶纬的实质,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骗人的,实际上根本靠不住。刘秀任命孙显为国相,孙显是突然冒出来的,可我为什么不能欺骗丞相呢?
用你的长矛窥视盾牌,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
桓谭
桓谭是两汉时期最伟大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甚至被称为 "苏相"(与孔子的 "苏王 "称号相对),他的《新论》被认为与孔子的《论语》齐名。
桓谭与郑兴、殷敏不同,他是无神论者,坚决反对谶纬,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先驱。
当然,在占卜时期,桓谭也为自己的学术思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曾多次写信给刘秀,阐述自己的管理理念,斥责占卜 "怪诞":
"孔子不能言天命,子贡等不能闻天命,后世普通儒者不能明天命!今人口若悬河,巧言令色,小把戏加于谶纬之书,以欺贪邪,以欺主,能不抑而远之乎?"
遗憾的是,刘秀直接把黄檀的丈量器扔进了垃圾桶,还是 "不满意",为此黄檀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即使是三个火枪手也无法与皇帝的力量相抗衡
郑兴、殷敏、桓谭三人如清风拂浊世,更如利剑刺黑暗,但面对皇权,三剑合一,难免折戟沉沙。
刘秀曾向郑兴请教祭祀的问题,郑兴的回答几乎让他目瞪口呆:
"皇上让邢祭祀,他说:'我想预言,怎么能预言呢?'帝曰:'卿岂不为卜而为邪?'邢恐惧地说:'我没有学过什么书,但没有学过什么邪术。
刘秀想用谶纬来确定郊祀的礼仪,郑兴却只说了一句:"我不懂谶纬。"这让刘秀很生气。郑兴还算通情达理,说:"我没有学过谶纬,并不代表谶纬就是错的。"郑兴因此逃脱了惩罚。郑兴因为不遵从谶纬,再也没有被任用。
阴敏公然挑衅刘秀,但他的方法十分高明,所以刘秀出乎意料地没有发怒,反而逃脱了惩罚,还终生纤毫不伸。
桓谭既不像郑兴那样温顺,也不像殷敏那样娴熟,他直击谶纬,显得十分真诚。这不仅让桓谭一生不顺,也导致了他非常悲惨的结局:
"临泰有一次朝会,皇帝对谭嗣同说:'朕要下一道预言的圣旨,怎么样?'帝问何故,谭又说谶纬非经。皇上大怒,说:'桓谭不是贤人,朕要斩了他。桓谭跪在地上,流血很久才得救。后任六安郡丞,七十岁时病死"。
刘秀想为天文观星搭建一个精神平台。在选址研讨会上,刘秀问桓谭:"如果用占卜作为决策依据呢?桓谭徘徊了半天,刘秀回答说:"算命不是经典。
刘秀一怒之下,大发脾气,差点杀了桓谭。这位七十多岁的可怜老人在前往六安郡被判处剥夺自由死刑的途中,却被斩首以换取性命。
按照郑兴、尹敏和桓谭的见解,如果在西汉末年,三人肯定都能当上大臣,所以王充称桓谭为 "草木之相"。可惜的是,三人一生都是中下层的奴仆,他们的治国理念始终不被接受,还被刘秀折磨致死。
刘秀测三层卦,迷信背后是文章
刘秀对谶纬的信仰必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 "吾不能不信",第二个阶段叫 "吾必信",第三个阶段叫 "吾不能不信"。
"无禁之教 "是一种积极的宗教,是儒家背景下的自然灌输,但也可以说是刘秀传授的一种盲目迷信。
更重要的是,"汉室复兴,刘秀为天子 "的预言直接将他引向了这一预言。尽管刘秀知道 "刘秀 "不是他,但他的内心恐怕仍有一种强烈的呐喊:为什么刘秀不是我?
因此,刘秀登基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亲眼看看传说中的神人 "赤父 "是否真的是 "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