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五行拳:朱国福传承的武医养生法
形意五行拳:朱国福传承的武医养生法
武术医学(武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同源,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武医的起源、五行拳的练习方法及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以及近代武医传承人朱国福先生的贡献。
武医,简称武医,与中医学理论同源,统称为国医,是一门几乎失传的全科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学说,在人类医学文明中具有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大对立面,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世间万物的起源,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法则和五行的生克变化规律。
古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在几千年历史实践中,将其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中医学以及拳术技法的研究。在拳术上,根据五行学说创生出“五行拳”,即金、水、木、火、土五行,对应“劈、钻、崩、炮、横”五行拳。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在拳术之间的相克关系为:劈拳克崩拳(金克木),崩拳克横拳(木克土),横拳克钻拳(土克水),钻拳克炮拳(水克火),炮拳克劈拳(火克金),五拳合为五行之劈、崩、横、钻、炮,即金、木、土、水、火相克拳。
武医以治疗“未病”见长,《黄帝内经》将治未病归入“上工”,其医学要义在于用形意五行拳技法启动人体自愈功能,梳理五脏经络,打通全身气血。在不用药或少用药的前提下,达到治病疗伤、恢复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现存全科武医以民国中央国术馆朱国福先生为代表,其医疗功法包括四种:行功、动功、药功、灸功。通常小疾一法见效,痼疾数法并施。所谓行功指练习形意拳单式或者套路,动功指推拿按摩,药功指用武医特色药方内服外敷,灸功指针灸艾灸火灸等。
根据“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朱国福先生提出健身武医配拳说,其中形意五行拳是最悠久的武医配拳,它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法则,配伍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五种拳法,对应练习人体五脏肺、肾、肝、心、脾。经过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近100年的发展,朱氏武医形成了较完整的防病治未病体系。
第一式劈拳:意念守肺,白气自肺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清肺(肺主金);
第二式钻拳:意念守肾,黑气自肾出,北行于下,化作水,顾肾(肾主水);
第三式崩拳:意念守肝,青气自肝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护肝(肝主木);
第四式炮拳:意念守心,赤气自心出,南行于上,化作火焰,护心(心主火);
第五式横拳:意念守脾,黄气自脾出,存于中央,化作土,健脾(脾主土)。
练习形意功法打通全身经络,大约需要一年时间,分为刚劲、柔劲、化劲三个阶段。刚劲阶段,练气化血,力量增强,体能改善。柔劲阶段,练血化精(津),出现排毒反应。化劲阶段,练精化髓,骨密度增加,原有基础病症状改善。
朱国福武医的医论、医理、医案、医方、医术参见香港版《挥戈定日》,内地版《国术仰止》。
朱国福,河北定兴人,中国拳击运动先驱,民国中央国术馆教务长,央馆国术训练规则制定者,中华国术部队缔造者,解放后于重庆大学任教。他于1950年5月致信毛泽东主席,提出新中国武术为大众健康服务的思想,同年8月得到毛主席的回信。次年,毛泽东发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此后,朱国福转向武术医学研究和实践。
朱国福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战时国术宗旨是“厚国家实力以御外辱”,发明了央馆竞技形意。和平时期国术宗旨是“胞泽同登健康之域”,发明了大众健康形意,因此朱氏形意分为竞技类和健身类。竞技形意用于搏击、比赛、表演。健身形意用于康复、治疗、养生,后者属于武术医学范畴。
本文原文来自紫荆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