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隔夜燕麦杯可使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降低33%
研究证实:隔夜燕麦杯可使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降低33%
王大叔在确诊糖尿病后,一直通过药物控制病情。近期,他看到一篇关于燕麦能降低血糖的文章,便开始每日将其作为早餐。然而,一个月后,王大叔的血糖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升至10.5mmol/L。这让他感到困惑,燕麦真的如宣传中那样有益吗?
事实上,王大叔的困惑源于对燕麦食用方式的误解。燕麦本身确实具有降血糖的功效,但其效果会受到加工方式和食用方法的影响。隔夜燕麦杯作为一种创新的食用方式,不仅保留了燕麦的营养价值,还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隔夜燕麦杯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将老式燕麦片(需要煮5-10分钟的那种)与牛奶按照1:1的比例混合,放入可密封的容器中,在冰箱冷藏室里放置过夜。过程中燕麦会充分吸收液体,膨胀变软,有奶香又有嚼劲,第二天早上拿出来直接就可以吃了。
除了燕麦和牛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种食材,比如水果、坚果、种子、香料等。这种早餐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营养丰富,特别适合忙碌的上班族和学生党。
隔夜燕麦杯是一种血糖反应较低的早餐。为了保证口感恰到好处不要太烂,隔夜燕麦杯一般选用老式燕麦片,里面的淀粉并没有糊化得那么充分,消化起来比较费劲,餐后血糖升高就会比较慢。然后,冷藏温度下长时间浸泡这种处理,有可能提高抗性淀粉的比例。(知理论上推测是有可能的,不过目前没有直接数据证实)
有研究发现,隔夜燕麦片(燕麦片和牛奶混合后,放置在4℃的冰箱中浸泡过夜,浸泡时间约为15至17小时),相比于加热后的米浆(使用“cream of rice cereal”制作,它也是一种即食早餐谷物制品,成分是碾碎的大米,加水后微波炉加热3分钟,很像米粉糊,随后和牛奶一起食用),餐后2小时内血糖曲线下面积低33%,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也显著更低。
燕麦的血糖生成指数(GI)为55,属于低GI食物,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同时,燕麦富含β-葡聚糖,这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糖分的吸收,帮助改善血糖水平。研究显示,每天摄入燕麦β-葡聚糖≥3g,可以有效降低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25mmol/L,总胆固醇降低0.3mmol/L)。
此外,隔夜燕麦杯中通常还会加入坚果、种子等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和植物蛋白的成分,这些食材可以进一步减缓血糖上升,使餐后血糖更加平稳。这种稳定的血糖水平有助于维持一天的食欲平稳,防止上午犯困。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隔夜燕麦杯是一种理想的控糖早餐。它不仅能够帮助控制血糖,还能提供丰富的营养。但需要注意的是,隔夜燕麦杯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仍需遵医嘱服药,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食用隔夜燕麦杯时,建议选择需要煮5-10分钟的老式燕麦片,避免使用即食或快煮燕麦片。液体部分首选牛奶,可以提供优质蛋白和钙等营养成分。同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适量的水果、坚果等食材,但要注意控制总量,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和热量。
总之,隔夜燕麦杯是一种方便、营养且有助于控制血糖的早餐选择。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食用隔夜燕麦杯,可以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享受美味的同时兼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