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络到药方:中医调理失眠的三大方法
从经络到药方:中医调理失眠的三大方法
失眠,这个困扰着现代人的普遍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幸运的是,中医养生法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十二经络养生法和药王孙思邈的速睡方,以及穴位按摩法,看看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帮助我们告别失眠。
十二经络与子午流注: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
子午流注是古代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自然规律,是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节律观念,因势利导,因时、因地、因病、因人制宜,把握病机,从而合理调整气血神志,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激发其正气和心身活力,恢复和改善人体健康状态。它可以根据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节奏、时相特性等,因时因病因人,有效集成和优化用药处方、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手段,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子午流注的子午就是指时辰而言,子是子时,就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午是午时,就是上午11点到下午13点。“流”、“注”两字,是指人体气血的运动变化的状态。“流”是流动的意思,“注”是灌注的意思。这里具体是指将人体的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那么,气血在经脉中是怎么流动的呢?古人认为是按照“井荥输经合”的顺序流动的。
那么“井荥输经合”又是什么意思呢?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这是以自然界中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血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气血从四肢末端向上到达头、面、躯干,像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内经•灵枢》上说:“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又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说明人体气血就像水流一样,始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水流由浅入深灌注为输,渐而水流在通畅的河流中适行即称为经,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即为入为合,以示脉气的流行经过。
我们现代人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而在中国古代人们则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子午流注之所以以“子午”这两个时辰来命名,是因为“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子时和午时这两个时辰是一昼夜之中天地阴阳的两个转换点。我们人体气血的运行与天地自然相应的,从子时到午时,再从午时到子时是环流不息的。我们人是天地中的人,我们的身体在天地阴阳转换的时候就要休息一下,以便顺应天地气机的变化,所以古代人把睡子午觉,叫做“盗天地之生机”,这是很高明的养生智慧。
中医讲“因天之序”,就是要遵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黄帝内经•灵枢》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明代医家杨继洲(今浙江衢州人)在其《针灸大成》一书中说:“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 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0
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
肺经 :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
大肠经: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
胃经 :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 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
脾经 :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 红豆 山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
心经: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 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
肾经: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亥时:21:00——23:00
三焦经: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一年之内有十二个月,一日之内有十二时辰,都是阴阳有规律地消长运动的结果,自然界万物也会随着做出适应的变化,人体亦然。一天中的十二时辰是与人体十二经脉相对应的,不同的时辰,人体气血盛衰在经络中的循行就像潮水的涨潮退潮一样,会随着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而相应地变化,就好像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一样。
孙思邈的速睡方:简单食材解决失眠困扰
近日,中医专家表示,孙思邈有个“速睡方”,已经有患者亲测有效。
有一位48岁失眠患者,心慌气短、心总是怦怦直跳;一有事,就胡思乱想,整夜睡不着觉;容易凌晨三四点就醒了,醒来后又很难睡着;睡觉很容易被惊醒,深睡眠比较少,总是半睡半醒;没有食欲,记忆力不好,脸色苍白。
中医专家为这位患者辨证为心脾两虚,选用:红枣20颗、葱白7根。将红枣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煮20分钟左右,再放入葱白继续煎10分钟,饮用即可。
患者在喝了7天后,复诊时自述:睡眠改善了很多,睡着的时候耳朵里没有砰砰声了,整个精神都变好了,脸上的气色很好。
当然,失眠是一种复杂的疾病。
中医认为,除了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痰热扰心、肝火扰心、心肾不交等问题,也会导致失眠,
而且,不同证型的失眠,症状各不相同,调理方式也有不同。
因此,单纯一个“速睡方”也并不能解决所有失眠。
而在中医古籍中,也有许多经方,可用于不同证型的失眠,大家可在医师指导下酌情使用——
栀子豉汤
取栀子和豆豉各10克加水煎煮,水开后煮十来分钟即可。
一般服用3~5天,症状有所缓解需停药。
功效:祛除郁热。适用于有心烦、失眠、焦躁、委屈等症状的人。
半夏干姜散
半夏有小毒,可使用3~6克,干姜可使用6克,如果胃寒较为严重,干姜可以用到9克。二者水煎半小时后服用。
功效:温脾散寒,和胃降逆。适用于有干呕、咯痰和怕冷等症状者。
百合地黄汤
生地黄和百合各15克煎煮,早、晚各服用一次。
因生地黄易导致腹泻,所以该方不适宜长期服用,脾胃虚寒者尤其不适合饮用。
功效:清热凉血安神。适用于有情绪失常、饮食失常和身体失常等“白合病”症状者。
酸枣仁汤
酸枣仁可用15克,知母的用量需根据火热情况酌情使用6-9克,川芎3~4克即可,茯苓15克,炙甘草6克。
功效:这张经方对心肝血虚导致的失眠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适用于有失眠、多梦、健忘、舌苔淡薄等症状者。
甘麦大枣汤
浮小麦一般用30克,甘草、大枣可以用10克。
需要注意的是,甘麦大枣汤适合肝脾不调的患者,如果舌苔黄腻则不适宜服用。
功效:养肝疏肝补脾。如果经常悲伤欲哭、感到委屈,同时还有盗汗的情况,可使用甘麦大枣汤来调理。
穴位按摩:简单实用的助眠方法
除了经络养生和中药调理,穴位按摩也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助眠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推荐了以下几个助眠穴位:
百会穴:位于头顶,两耳尖连线中点。用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按压,每次按摩1~2分钟,有助于平静思绪,缓解焦虑和烦躁,促进放松和深度睡眠。
安眠穴:在翳风(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处)与风池(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连线中点。用中指和无名指按压1~2分钟,有助于放松肌肉,促进舒适睡眠。
内关穴:位于手腕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拇指按压此穴,按摩1~2分钟,有助于平衡身心,缓解焦躁,促进良好睡眠。
太溪穴: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中指和食指按压此穴,每次按摩1~2分钟,能够平衡体内的能量,缓解失眠多梦等症,改善睡眠质量。
在按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手部清洁
- 使用轻柔的力度
- 如果感到剧痛或不适,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咨询医生
综合建议:建立全面的睡眠改善方案
虽然十二经络养生法、孙思邈速睡方和穴位按摩法都有助于改善睡眠,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舒适的睡眠环境、适量的运动等。
此外,如果失眠症状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中医养生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不能替代必要的医学诊断和治疗。
失眠虽然令人困扰,但通过合理的调理和科学的方法,我们完全有可能重新获得高质量的睡眠。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尝试这些中医养生方法,逐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迎接每一个充满活力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