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实力崛起: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中国工业实力崛起: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中国式工业克苏鲁”——这个源自洛夫克拉夫特克苏鲁神话的比喻,如今被用来形容中国工业的强大、复杂和难以完全理解。正如克苏鲁形象所象征的那样,中国工业展现出巨大规模和全产业链优势,其复杂性让人难以全面把握。
从“一穷二白”到制造大国
75年前,新中国工业几乎一穷二白,设备落后、产能低下,日用生活消费品类中,仅能制造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不多的品种。然而,75年来,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产品产量领跑全球。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大踏步走向制造强国。
制造业的崛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如今,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汽车产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
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制造大国屹立东方、地位稳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为30.2%,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焊装车间,机器人精准有序操作焊接、喷涂等工序,显示屏实时更新各项生产数据和进度。“1999年我刚入职奇瑞时,工人是拿着焊钳一个一个打焊点,现在奇瑞工厂的焊接自动化率已达100%。”奇瑞智造一工厂高级经理王玉辉说。
夯实规模优势的同时,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比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深度渗透。
智能化转型纵深推进。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位,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大约缩短30%,生产效率同步提升近30%。
新能源产业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30.3%、54.0%、22.8%。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产品高速生产,2023年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相关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5.3%、28.7%、36.9%。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42%,为全球5G建设提供中国方案。1G空白、2G跟跑、3G突破、4G并跑、5G领跑,移动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脉络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学习引进+自主研发”,中国制造努力提升科技含量。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制造逐新向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17.6万家,比2000年增长9.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7.3%,比2000年提高2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362亿元,比2000年增长38.5倍,研发投入强度为1.4%,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中国为全球最大国际专利申请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总量的14%。关键技术领域多点突破,推动制造业重大改造和设备更新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
中美工业对比:差距与优势
尽管中国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美国在全球500强企业中的营收总额为9.8063万亿美元,占全球500强企业总和的29.45%,而中国为8.2949万亿美元,占24.91%。在企业利润方面,美国公司利润总额为8447.71亿美元,占比高达40.98%,而中国公司为4437.18亿美元,占21.43%。在制造业企业利润方面,美国36家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为2249.1亿美元,而中国38家企业的利润总额只有494.8亿美元,美国约为中国的4.55倍。
然而,中国工业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这是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在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领域,中国正积极打造绿色消费场景。2024年1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8.7万辆和72.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3%和78.8%,市场占有率达29.9%。
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中国角色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正以开放姿态应对挑战。面对国际社会出现的泛安全化趋势,中国通过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以经济全球化对冲军事全球化。
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3)》显示,2017年起,中国成为亚洲的价值链中心节点,与德国、美国共同成为全球价值链三大枢纽。作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通过各类展会平台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和成果,同时中国也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节点。
未来展望: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中国创新指数已从2011年全球第29位上升为2023年第12位。当前,我国已经形成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
2024年,内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等优势,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制造业将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