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汽车西站公交枢纽:7线路平层换乘,打造城市自然新地标
杭州汽车西站公交枢纽:7线路平层换乘,打造城市自然新地标
杭州汽车西站公交枢纽站位于天目山路沿线,处于西溪湿地与老和山的自然景观与城市天际线的过渡地带。该项目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设计,旨在通过楔形区块延续自然景观,同时为过往旅客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
枢纽站总建筑面积达25739.4平方米,可容纳7条公交线路,设有21个公交待发车位,主要功能包括公交枢纽站、公交调度管理和换乘中心。设计团队通过伞状候车岛顶棚,为枢纽站赋予轻盈的印象,使其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纽带,实现形象与功能的一体化设计。
枢纽站主要定位为汽车西站片区的公共交通配套设施,承载地铁、大巴、公交等换乘功能。场地视野开阔,遥望西溪湿地与老和山,是杭州城市西大门的重要形象展示。然而,场地限制条件较多,包括隧道、变电缆沟、过街地道及地铁出入口等,设计团队需要在满足结构功能与城市环境协调的同时,梳理出极简高效的流线,营造一个现代化的换乘枢纽。
为了顺应项目狭长的场地特性,设计体量与原有汽车西站相近,实现建筑与汽车西站体量平衡的同时,维持道路纵向界面的和谐。在场地内部,设计团队对比了候车岛式、集中式、斜列式等多种模式,最终选择斜列式公交停车模式,实现平层换乘、线路清晰,完全人车分流。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公交流线、小汽车流线和旅客流线的相互干扰,提高了可达性和换乘效率。
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台阶与坡道的结合设计,化解场地高差。主体建筑北低南高,顺应西溪湿地到老和山的景观趋势,丰富城市天际线。同时,利用场地高差设置地下夹层作为非机动车库,建筑出入口顺应地形标高错层布置。
在场地北侧,设计团队结合公交出口布置天目山沿路30米绿化带,缓解公交场站对城市街道的干扰和影响。环绕旅客上下休憩的边沿,布置多样化的绿化景观,做到地形利用最优化,营造一条舒适休闲的乘车路径。
设计团队极度关注枢纽站的布局与细节,希望建立一个清晰、简洁的汽车站换乘体系。建筑利用底层局部架空为公交车通行提供条件,并设置司机休息、调度、候车等功能。公交停泊功能与后勤调度功能相互独立又融为整体,既解决了用地紧张的限制,又能做到最优化的人车可达性,实现建筑与交通的一体化。
枢纽站依据功能可分为三部分区域:公交换乘中心、候车大厅和配套调度。换乘中心位于场地北侧,充分考虑公交与旅客的人车分流,以及停车发车的效率。靠西侧道路沿线设置候车岛,满足多条线路的首末站停靠,每条线各占一岛,排列清晰,与旅客入口直接联系,换乘便捷。
候车大厅位于场地中部,底层公共部分设置候车大厅,靠内部分设置公交司机休息、公交调度等功能,二、三层为餐厅及厨房。整体以大空间为主,交通便捷,为公共服务性质的主要区块。车队管理、区域调度、视频监控、司机培训等相关功能用房位于四至六层,与公共区域相对独立,减少公交人流混行。
剖面图
© UAD
建筑形体较为狭长,为了削弱强烈的体量感,设计将裙房和高层体块进行咬合穿插,并辅以虚实对比的立面。虚体部分采用玻璃幕墙设计,整体大气。实体部分采用白色金属穿孔板及落地窗,创造出富有韵律的立面肌理,通透而不杂乱,并可有效阻挡西晒阳光。
宽阔的候车岛罩棚覆盖了整个公共汽车站台和候车区域,旅客可以在遮风避雨的条件下上下车。罩棚采用钢框架,表层覆盖穿孔金属铝板,照明设备安装在表层。在视觉观感上,律动与立面与富有节奏感的伞状罩棚产生优雅地共鸣。
设计团队希望通过空间设计的手法,缓解换乘过程中匆忙带来的焦虑,以及候车时间给予的无趣与消极。杭州汽车西站公交枢纽站以极简的流线与一体化的换乘体验,将时间与空间最大化地归还于旅客,构建出一个清晰而又不失趣味的公共交通空间。不止于公共交通,它将成为城市与景观、人与人之间的标志性枢纽,等候更舒适,联结更高效,化为自然的过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杭州汽车西站公交枢纽站
建筑设计: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项目类型:交通建筑
项目地址:浙江 杭州
主持设计:钱锡栋
建筑设计团队:钱锡栋、黄柯杰、胡频飞、杜佩君、余雪婧
结构设计:丁子文、董凯、金韬
给排水设计:易家松、邵煜然
暖通设计:潘大红、易凯
电气设计:吴旭辉、易鸿雁
智能化设计:林敏俊、张武波
幕墙设计:白启安、姜浩、季少博
基坑围护:廖克武
景观设计:张汛翰、徐伟、罗运相、邵伟锋、陈雯、张五洋
建筑摄影:赵强
业主方: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方:杭州恒联建设有限公司
项目图纸
首层平面图
© UAD
二层平面图
© UAD
六层平面图
© UAD
立面图
© UAD
本文原文来自ar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