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溯源:介子推忠孝故事与两千年文化传承
寒食节溯源:介子推忠孝故事与两千年文化传承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大夫介子推护着公子重耳出逃,周游列国,一直流浪了19年。在重耳亡命途中最饥饿的时候,介子推“割股奉君”解燃眉之急。等到重耳复国,成就霸业,即位晋文公时,介子推又“不言禄”,功成身退,回到家中,甘守清贫,奉侍老母。后来重耳论功行赏,竟然把介子推给忘掉了。介子推的邻居解张心中不平,将“偿有遗下功劳未取,许其自言”的诏令告诉介子推。介子推不但没有去言明,反而背着母亲悄悄离开住地,奔往绵山。解张更是不平,竟然写了《龙蛇歌》,替介子推鸣冤叫屈。重耳看后大惊,立即亲自去寻。
绵山蜿蜒数百里,树木成林,百草丛生,一连几天也没有找到。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介子推非常孝顺母亲,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着母亲出来”。哪知,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二人心坚如石,守志不出,竟然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见其骸骨,痛哭数日,为表彰他清廉谦退的品格,令人将其母子安葬在绵山,立祠祭祀,改绵山为介山,以示自己的过失。
从此,留下了几个典故。其一,"足下"一词。南北朝宋代刘敬叔《异苑》卷十专有记载,重耳令人伐下介子推死后烧焦的那棵枯柳树,回朝制作了一双木鞋,穿在脚上,每当怀念介子推的功劳时,就弯腰看自己的双脚,悲中叫道:“足下、足下!”这一词便由此而来。其二,为了纪念介子推,后人在绵山立县,叫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这又是介休县的来历。其三,当地人民思慕介子推,不忍生火,遂有至其亡月不敢烟炊而寒食的礼仪。相传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民皆冷食,以纪念自焚于绵山中的介子推。这又是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禁烟冷食的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团圆、自然和谐的文化传统。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起源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子推说”这三种。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到春秋时期,寒食与介子推产生关联。唐代统治者重视寒食节,使之成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了休假,宫廷内还会举行寒食内宴。宋朝沿袭唐朝寒食禁火风俗,将寒食节视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之一。元代寒食节的节日内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娱乐化的节日娱乐主题活动。在清代,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节俗也多被吸纳为清明节的活动内容,如寒食的标志性节俗吃冷食等。时至今日,寒食节已被很多人淡忘。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从艺术价值层面看,寒食节为传统诗词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从历史价值层面看,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价值的层面看,寒食节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2011年5月,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当代的清明节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讲,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再说节日,节日包含着某种风俗与纪念意义。特别是清明节,也是我国民间的一个祭祖日、扫墓日。每到清明人们都要祭祖扫墓,追忆先烈,这与历史的传承有关。
清明时节,正值春和景明,桃红柳绿,阳光明媚,大地回暖,人们又把扫墓与野外郊游结合起来,游春踏青,故又有人称踏青节。这样吃的习俗,便渐渐被祭祖扫墓、缅怀先贤、游春踏青而代替。南宋诗人吴惟信有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明了清明正是旅游的好季节,现在人们更是趁春暖花开,纷纷出外旅游。
2008年,国务院将清明节定为传统假日,中宣部、文化部、全国文明办、文联与山西省委、省政府在介休绵山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介休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绵山就正式被认定为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