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质押贷款的风险,你了解多少?
股权质押贷款的风险,你了解多少?
2025年1月,力诺药包(股票代码:未披露)的一则股权质押公告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公告显示,公司整体质押股份达到6517.00万股,占总股本的28.04%,累计质押市值高达9.46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的质押比例高达78.80%。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个别公司的风险,也折射出股权质押这一融资方式背后的复杂性。
股权质押,顾名思义,就是股东以自己所持股份作为抵押,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的一种行为。在中国市场,因高杠杆、低利率,股权质押在过去的几年里迅速发展,为企业获取资金提供了便利。然而,高比例的股权质押也使得上市公司面临着潜在的财务风险和控制权不稳定等问题。
股权质押的流程看似简单,却暗藏风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股权质押的法律程序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前期工作:了解出质人及拟质押股权的有关情况,包括出质人的身份证明、验资报告等。对于有限责任公司,需要有该公司过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出质的决议。
签订质押合同或背书质押:股份出质准用禁止流质的规定,即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时,质物所有权直接归质权人所有。
权利的实现:质权的实现方式有两种,即协议实现和诉讼实现。协议实现是由质权人与出质人协商,以折价、拍卖或变卖的方式依法转让实现质权,质权人就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在力诺药包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股价下跌与高比例质押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股价的走低使得质押物的价值下降,若股价持续走低,便会引发清算风险;另一方面,控股股东若不能补充其他质押品,或者筹集流动资金,那么可能面临强制平仓的风险,从而导致控制权的不稳定。这不仅威胁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也可能使得企业战略方向产生重大变动。
为了应对股权质押带来的风险,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强监管力度。2024年5月,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新规从多个方面对大股东减持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增加预披露义务:要求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前进行预披露,充分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
与股价表现挂钩:明确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二级市场减持与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分红情况挂钩,强化减持约束。
禁止重大违法情形下减持:要求大股东在重大违法情形下不得减持,增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
新规还全面封堵各类“绕道”减持通道,确保市场公平性和透明度。例如,针对股东身份,新规要求第一大股东遵守相关要求,防止规避减持限制;将大股东的一致行动人等同大股东对待,以防股东“打散持股”、规避减持限制。
股权质押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又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在利用这一融资工具时,企业需谨慎管理质押比例,确保有足够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潜在负面影响。同时,投资者也应关注核心股东的质押比例及其质押资产的市值,对比市场行情分析股价变动,建立合理的投资策略,避免盲目追随市场热点而看不清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