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焚书坑儒新解:儒生而非术士成最大受害者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03:2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焚书坑儒新解:儒生而非术士成最大受害者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这一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究这段历史的真相。

焚书事件详情

焚书令的具体内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焚书和坑儒是两个独立的事件。焚书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根据《史记》记载,焚书令的内容如下:“除秦国官方记录外,其他书籍均被焚烧;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表明,焚书并非全面销毁所有书籍,秦国史书、博士的藏书以及医药、占卜、农业等方面的著作并未被纳入焚毁范围。

焚书范围界定

然而,六国的史书、民间流传的《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都成为了焚书的目标。焚书令明确显示,儒家经书就在被焚之列,那种认为秦始皇只焚烧了其他国家的史书而不涉及诸子百家书籍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焚书导火索

促使秦始皇发布焚书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秦国统一天下后,依然存在主张效法先王、实行分封的声音,而持这种观点的书籍主要是儒家的经典文献。

书籍流传之谜

可能有人会感到困惑,如果当时民间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都被焚烧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这些经典作品呢?这是因为书籍可以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得以保存。此外,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较短,总有一些人愿意冒着风险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例如,秦朝的博士伏生就曾秘密收藏了《尚书》,正如古语所说:“在秦朝焚书时,伏生必定藏书。”孔子的第八代孙孔鲋在焚书令颁布后,也曾向陈余表示“我将先行隐藏起来”。正因如此,到了汉朝时期,鲁恭王刘余拆除孔子故居时发现了藏在墙壁里的古籍。

坑儒事件解析

坑儒的复杂性

坑儒事件比焚书更为复杂。虽然字面上是指坑杀儒生,但实际上起因是方士对国事的非议。在史书中,方士和术士常常连称方术士,所以坑儒就出现了坑杀儒生、坑杀方术士、坑杀术士等不同说法。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称“焚诗书,坑术士”,于是有人试图为秦始皇开脱,说他没杀儒生,杀的是方术士。

坑儒的真相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

根据《史记》的记载,坑儒事件的直接原因是方士卢生的逃跑。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对方士们委以重任,让他们炼制长生不老药。尽管卢生受到了秦始皇的厚待和尊重,但他却在背后诽谤秦始皇,并对他的统治表示不满。

他害怕东窗事发被秦始皇处死,于是仓皇出逃。愤怒至极的秦始皇在咸阳坑杀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而更多的儒生则被发配到边疆。事后,公子扶苏向秦始皇进言,指出所有儒生都尊敬孔子,如果朝廷这样对待他们,将使天下人心寒并感到恐惧。显然,被坑杀的主要是儒生,他们成为了方士行为的替罪羊。

“坑术士”说法之辨

儒生与术士之称谓关系

既然如此,为何史书上还有秦始皇坑术士的说法?学者研究发现,在秦汉时期,儒生有时也被称为“术士”或“经学之士”,但这种称呼并不普遍,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儒者,柔也,术士之称。”而方士是指掌握特殊神秘方术之人,那些从事炼丹求仙活动的人被称为方士,而将“术士”用来特指这类人物则是三国以后的现象。例如,曹植在其作品《辩道论》中提到招揽左慈之类有方术的人时使用了“自诛术士,贤共归之”这样的表述,这里的“术士”实际上是指那些拥有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人,包括但不限于方士。

秦始皇的态度缘由

进一步思考,既然导火索是方士惹事,为何秦始皇不杀方士,却对儒生下手?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秦始皇对方士和儒生的态度截然不同。即便面对来自方士的欺诈以及背后的非议,秦始皇依然选择了宽容对待;然而,对于敢于公开质疑其政策并积极参与政治讨论的儒生群体,则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乃至敌视态度。这是因为方士被视为追求长生不老之道者,而秦始皇本人正是热衷于此类探索的一位重要支持者之一。相反地,儒生们在许多关键问题上持有与皇帝相悖的观点,这对维护其专制统治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断言秦始皇从未针对过儒生显然是不正确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