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社区社工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
世界精神卫生日:社区社工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
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聚焦于工作场所的精神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可以促进精神健康,提供目标和稳定性。相反,恶劣的工作条件会损害精神健康,降低工作满意度和效率。在全球范围内,抑郁和焦虑每年导致损失约120亿个工作日,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成本。
作为未来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根据西北大学和安娜·罗伯特·H·卢里儿童医院的研究,伊利诺伊州青少年因抑郁和焦虑而急诊就诊的情况在COVID-19封锁后有所下降,但这一趋势在2023年仍保持在低于2016年前的水平。这一发现引发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
研究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232家医院的急诊就诊数据,发现女孩的就诊下降幅度小于男孩,低收入地区的下降幅度更大。这一结果提示我们,性别和社会经济因素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交媒体的使用被认为是导致2010年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然而,疫情期间的社交隔离和家庭陪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少年的压力。
在美国大学中,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社交焦虑和生活适应等问题时,常常感到无助。根据美国大学健康协会的调查,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在过去一年中经历过严重的焦虑或抑郁症状。为了应对这一危机,许多大学开始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社工)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心理援助的提供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连接者,通过联动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构建了一个理解、信任和包容的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香港等地,多家社工机构提供24小时在线支持服务,如香港小童群益会、香港明爱、香港青少年服务处等,为11-35岁的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心理健康支持。这些服务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为青少年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和专业指导。
专家强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家校社医的多方协作。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指出,青少年生理因素和个人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固然重要,但互联网文化潮流的兴起更可能是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社会变迁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文化变迁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直接媒介,家庭和学校则在其中发挥着中介、调节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乔志宏提出,一个对孩子成长友好的环境,要满足孩子的四种核心需要:胜任感、自主感、归属感和意义感。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社工通过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帮助青少年应对各种挑战。例如,通过催眠等心理干预方法,帮助抑郁青少年改变消极思维,缓解情绪;帮助焦虑的青少年学会控制情绪,改善社交关系;帮助青少年告别不良习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激发青少年的学习潜能,培养自信心和行动力。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升学压力”“父母期望”等成为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人数为11779,占比为54.66%;其次为“父母期望”,人数为9386,占比43.55%;“学校考试评比”,人数为8614,占比39.97%;选择“教师言行”“人际交往”与“成长困惑”的人数相对平均,分别为4027、4729、4096,占比在20%左右。
其中,处于非常焦虑状态需要寻求帮助者达511人,焦虑到无法正常学习者158人,已在医院确诊者107人,共占比29.36%。其中,在已经确诊焦虑的青少年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者分布较为平均,分别占比为34.83%,33.71%,31.46%。
这些数据表明,社工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青少年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应对各种心理挑战,重建信心和希望。然而,社工的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让我们共同关注和支持这个群体,为他们的辛勤付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