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六艺到四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六艺到四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引用
5
来源
1.
https://fabaosi.cn/fayinxuanliu/556.html
2.
http://m.zhishishu.top/Article/index/64cfd3b7-be3f-41a3-9801-91a1eba2e0db
3.
https://www.media.sdu.edu.cn/info/1002/33782.htm
4.
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1868220/6.html?showDownload=1+m...
5.
https://www.marc369.com/showArticle/67

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四部法”,即将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这种分类方法始于东晋,经过不断完善,最终在《隋书·经籍志》中得到确立。经部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及其注释,史部收录各种史书,子部囊括了除儒家以外的各种学派著作,集部则汇集了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

01

“四部法”的起源与发展

“四部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1]记载,西汉成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受命整理古籍,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典籍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兵书、术数、方技、诗赋。其中,“六艺”对应后来的“经部”,“诸子、兵书、术数、方技”大致对应“子部”,“诗赋”则对应“集部”,而“史部”在当时尚未独立成类。

西晋时期,学者荀勖在《晋中经簿》中首次提出“四部”分类法,将典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对应经、子、史、集。这一分类方法在东晋李充的《晋元帝书目》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从而形成了经、史、子、集的分类体系。

02

经、史、子、集的具体内容

“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及其注释,如《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这些典籍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史部”则收录各种史书,包括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杂史、传记、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史部典籍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子部”汇集了除儒家以外的各种学派著作,如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小说家等,还包括兵书、数术、方技、释家、道家等各类著作。子部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

“集部”则主要收录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集部典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03

“四部法”的影响与意义

“四部法”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种图书分类方法,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正如[2]所述,“四部法”与西方图书分类法的差异,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分类法重在分析,趋于细密;而“四部法”则重在归纳,体现了“不分”为法、以“归一”为法的思维方式。

“四部法”在隋朝以后成为图书分类的主流,许多大型古籍丛书如《四库全书》等都沿用了这一分类方法。据[3]记载,《四库全书》的纂修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经过3000多人的共同努力,最终完成了这部庞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即“四部法”,将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若干小类,称之为“四库法”。在修《四库全书》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副产品,从《四库全书》中衍生出的相关书籍不下几十种,这些副产品也是不朽的作品。

“四部法”不仅在古代图书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分类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分类也有重要影响。虽然现代图书馆分类受西方影响较大,但“四部法”的分类理念仍具有参考价值。正如李致忠所说:“当着中国大陆要编辑《中国古籍总目》,两岸五地要编制《中国古籍联合书目数据库》时,估计仍要使用四部分类法,这大概是不言而喻的事。”

“四部法”作为中国古代典籍分类的重要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它不仅是图书分类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智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