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故宫:建筑艺术巅峰之作,创新保护让文化永续传承
600年故宫:建筑艺术巅峰之作,创新保护让文化永续传承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约72万平方米,拥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间8707间。这座宏伟的建筑群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自1406年开始建造,历经14年竣工,见证了中国近500年的历史变迁。如今,故宫博物院不仅是一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更是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窗口。
历史变迁:从皇家禁地到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故宫的建筑布局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故宫的整体布局与“五行”相对应。如故宫的东区有南三所,为皇子们生活的场所,而皇子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犹如春天成长的幼苗,因而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五行”中的“木”对应;故宫的西区有慈宁宫,为皇太后养老的场所,而皇太后往往被视为处于人生圆满阶段,犹如秋天成熟的果树,因而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五行”中的“金”对应;故宫南部为午门,其城台为红色以显示封建王朝皇权的威严,“红”在古代多为火焰的颜色,因而与“五行”中的“火”对应;故宫的北部有钦安殿和天一门,其中钦安殿内供奉道教水神——真武大帝,天一门的名字则源于“天一生水”,因而与“五行”中的“水”对应;故宫的核心区域为外朝三大殿,为皇帝执行政治权力的场所,寓意统治国土,且三大殿的平面形状就为“土”字形,从而与“五行”中的“土”对应。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昔日的皇家禁地开始向公众开放。1961年,故宫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的故宫,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
建筑特色: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层次分明。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故宫的建筑造型独特,屋顶形式多样。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故宫的建筑细节处处体现着皇家的威严与精致。例如,太和殿前的铜缸,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蕴含着“金生水”的五行相生理念。文渊阁的黑色瓦顶,则体现了“水克火”的五行相克思想,彰显着古人对防火的重视。
文化内涵:儒家思想的建筑诠释
故宫的建筑命名中,儒家思想有着相当广泛的体现,尤其以“内圣外王”“三纲五常”为典型代表。养心殿为清朝雍正及以后皇帝的寝宫,而“养心”一词,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中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这句话之意即有意识地控制欲望,这是古代儒家思想中修心养性的至高境界。养心殿内有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其中,“三希”意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此语源自北宋周敦颐的《通书·志学》,意即士人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通过进一步努力成为圣人,圣人则希望通过努力成为知天之人。乾隆帝以“三希”命名书房,意在鼓励自己不断进取,达到“内圣”境界。又如乾清宫西侧的弘德殿,在明代为皇帝召见臣工之处,清代则为皇帝办理政务及读书之处。“弘德”意为“弘扬高尚品德”,源于《周易》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弘德殿前抱厦挂有“奉三无私”匾额,后室挂有“太古心殿”匾额,后东室挂有“怀永图”匾额。这些匾额的命名,都是皇帝提倡修心养性,不断自我提高的理念体现。
前朝三大殿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命名,体现了儒家的“外王”思想。“太和”“保和”之名,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贞”。此语中“大”即“太”之意,“太和”寓意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统一。“保合”意为神志专一以保持万物和谐。“中和”之名则源自《礼记》中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是在勉励皇帝办事不偏不倚,遵守中庸之道,这样天下万事万物才能和谐统一。
现代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的新生
进入现代社会,故宫不仅作为文化遗产被精心保护,更以创新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2020年1月,“故宫零废弃”项目启动,采用科学精细的废弃物管理方式,持续追求“将填埋、焚烧处理方式的废弃物减少至无限趋近于零”的愿景。4年多过去,该项目已颇见成效。重新布点后,故宫博物院开放区的垃圾桶数量由310组减少到110组。有机废弃物则选择“在地资源化处理”。箭亭广场的故宫生态堆肥花坛中,堆肥箱、蚯蚓塔、昆虫屋等生态设施为鸟类、蝴蝶、蜂类提供食源、水源及栖息地,遵循自然循环规律,实现园林废弃物再利用。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变废为宝”环保文创产品已有33款。数据显示,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已有6万余只塑料瓶化身环保文创产品,相当于减少1.72吨二氧化碳当量。如今,故宫博物院已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通过“零废弃”探索,讲好中国世界遗产地的绿色故事。
故宫的保护、开放、管理、运营等工作是由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共同配合完成的,更有来自社会各个专业领域的力量护航支撑。他们都是现代故宫的守护者。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消防队伍、文物保管者和文物捐献者吧!
故宫,这座承载了近六百年历史的宏伟建筑群,如今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