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签新规助力,虾过敏人群这样避开“雷区”
食品标签新规助力,虾过敏人群这样避开“雷区”
随着冬季的到来,海鲜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消费热潮。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温暖和滋补效果的食物。然而,对于虾过敏的人来说,如何正确解读食品标签变得尤为重要。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过敏物质为强制标识内容,这对于预防虾过敏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食品标签识别虾过敏原,让你在享受美味海鲜的同时,也能保护自身健康。
虾过敏: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虾过敏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过敏反应,其症状可能从轻微的皮肤瘙痒到严重的呼吸困难不等。根据武汉市第三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武华军的介绍,虾过敏主要是因为虾中含有大量组织胺,部分人缺乏分解组织胺的酶,食用后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轻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慌、胸闷,甚至休克。
食品标签:识别虾过敏原的关键
为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识别食品中的过敏原,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过敏物质列为强制标识内容。根据食品伙伴网的梳理,以下八类物质被列为常见的食物过敏原:
- 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
- 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
- 鱼类及其制品
- 蛋类及其制品
- 花生及其制品
- 大豆及其制品
- 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
- 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对于产品配料中含有以上八类食品过敏原成分的,有两种标注方式:
- 在配料表中高亮显示,如加下划线或加粗
- 在配料表临近位置专门标示提示信息,可使用“食物致(过)敏原(提示)”“致(过)敏物质(提示)”或“致(过)敏原信息(提示)”等引导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上八种比较广泛的过敏原,其他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也可能造成过敏。对于这些八类以外的可能致敏物质,企业可自愿标示提示信息。
如何有效判断食品中的虾过敏原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准确判断产品中是否含有虾过敏原至关重要。Hygiena公司介绍了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可靠地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成分。
ELISA有多种类型,包括直接ELISA、间接ELISA、三明治ELISA和竞争性ELISA。其中,三明治ELISA特别适用于检测低浓度的食品过敏原。这种技术采用两种抗体,分别与不同表位的抗原结合,有效地将抗原“三明治化”,从而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预防虾过敏:从读懂食品标签开始
对于虾过敏的人来说,预防过敏反应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过敏原。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仔细阅读食品标签: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务必仔细查看配料表和过敏原提示信息。如果发现含有虾或甲壳类动物成分,应避免食用。
询问餐厅工作人员:在外就餐时,主动向服务员或厨师询问菜品是否含有虾成分,以及是否可能在烹饪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
避免高风险食物:一些食品,如海鲜拼盘、寿司、海鲜酱料等,可能含有虾成分,应尽量避免。
携带应急药物:如果曾经发生过严重的虾过敏反应,建议随身携带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以备不时之需。
咨询专业医生:如果怀疑自己对虾过敏,应及时就医,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检测,以确诊过敏情况。
冬季是海鲜消费的旺季,但对虾过敏的人来说,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潜在的过敏风险。通过仔细阅读食品标签,了解食品过敏原的标识方法,可以有效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最新规定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护,让我们在享受美味海鲜的同时,也能守护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