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BGC技术革新:脑保护伞下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57: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BGC技术革新:脑保护伞下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近期,一项关于BGC(球囊导引导管)应用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研究显示,该技术在美国多个脑血管病中心取得了显著成效。这项研究不仅验证了BGC在控制近端血流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展示了其在预防手术并发症方面的潜力。通过使用BGC,医生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大脑免受潜在损伤,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这一技术的进步标志着脑保护伞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新里程碑,有望在未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01

研究背景与方法

球囊导引导管(balloon guide catheter,BGC)在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T)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循证证据支持,然而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血管成形术(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 stenting,CAS)中使用BGC近端血流控制/逆转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不清楚。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回顾性收集了从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北美8个脑血管病中心行CAS手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并且按照手术时机分为eCAS(择期支架植入术)组和tCAS(急诊串联病变支架植入术)组。所有患者均使用新一代.087内径BGC来实现近端血流的控制/逆转,为了达到近端血流控制的目的,设计了约11.1mm的最大球囊直径,建议球囊的最大充气体积为0.6cc的70/30对比剂盐水,根据患者的血管大小变化范围为0.1-0.5 cc,并根据术者偏好用于以下步骤:(a)使用微丝或微导管/微丝结构穿过颈动脉病变,(b)支架成形术前(如果适用),(c)放置颈动脉支架,和(d)支架成形术后(如果适用)。术中是否使用远端栓塞保护装置(distal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s,EPDs)则根据术者经验决定。

02

临床结局

影像学评估支架通畅程度,定义为根据NASCET标准测量狭窄程度,分为0-25%,>25%-50%,>50%-75%和>75%-100%;②随访时采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eCAS组预后良好定义为mRS评分0-2分,tCAS组预后良好定义为mRS评分0-3分。

03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0例患者,中位年龄68岁,64.6%为男性;其中eCAS组有80例(72.7%)患者,tCAS组30例(27.3%)患者;所有纳入的患者均有影像证实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中位数90%;IQR 80-99%)。在eCAS组中,65%的患者有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最常见的症状。94.5%的患者的发病前mRS评分为0-2分。

除了5例仅行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外,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83.7%的患者同时接受了支架置入术和血管成形术(48.6%的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前进行了血管成形术,55.2%的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进行了血管成形术)。31例(28.2%)患者存在3型/牛弓解剖的情况,尽管如此,BGC仍在98.2%的病例中一次到位成功,其余1.2%两次成功,技术成功率100%。87.2%的病例采用了血流阻断技术,12.8%进行了血流逆转。52.7%的手术使用了远端EPD。

在100例(90.7%)患者的手术中观察到支架放置后狭窄立即改善>50%。末次影像学随访中64.3%的患者狭窄改善>50%(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IQR 2.4-6.2)。tCAS组全部患者达到mTICI 2b/c级。在eCAS组和tCAS组中,患者最后一次随访的良好预后率分别为95.3%和82.6%(根据mRS评分评估),见表1。

表1. 影像与临床结局(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手术并发症

在110例患者中,1例tCAS组患者(0.9%)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即术后30天内),2例eCAS患者(1.8%)出现了远期缺血性并发症。其中一名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需要再次行支架植入术(0.9%),另一名患者(0.9%)在过早停用替格瑞洛2个月后发生支架闭塞需要进行取栓。其他并发症包括:需要额外支架植入术的由导管导致的血管剥离(1.8%),需要再次血管成形术的支架内狭窄(1.8%)。3.6%的患者发生术后出血性并发症,均为tCAS组(p=0.001)。eCAS组使用或不使用E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没有显著性差异。

04

结论

在颈动脉血管重建术中使用BGC控制近端血流,进行近端血流阻断或逆转是安全的,无论使用或不使用远端栓塞保护装置。短期随访的功能结局良好。

05

典型病例

病例1

67岁男性,因“发作性晕厥2周”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吸烟史,查体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NIHSS评分:0分。

术前DSA: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右侧孤立性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开放,左向右代偿供血。

5F 125cm多功能导管携8F 0.087in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送至右颈总动脉远端,保护伞顺利通过病变段至C1远端释放。排气后予以0.6ml造影剂注射充盈BGC,封堵近端血流。

3×30mm球囊冒烟定位,可见颈内动脉造影剂明显滞留,“快打快收”进行预扩张,狭窄较前改善。8-6×40mmProtégé RX颈动脉支架到位后,将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泄压,随后释放支架。

支架释放后造影: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较前明显改善,血流速度良好。

术后复查颅脑CT未见新发梗死,颈动脉彩超示支架内血流通畅,术后3天出院。

病例2

65岁男性,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病史,无遗留后遗症。查体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表现,NIHSS评分:0分。

术前DSA:右侧颈内动脉岩骨段重度狭窄,近端直径约4.1mm,远端3.8mm,病变长度约13mm。

泥鳅导丝、5F 125cm多功能导管携8F 0.087in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至右侧颈内动脉C1段,微导丝超选至ICA海绵窦段。排气后予以0.6ml造影剂注射充盈BGC,封堵近端血流。

引入2.5×15mm快速交换球囊,预扩前冒烟定位,可见造影剂明显滞留,近端封堵效果良好。再次快速交换,引入药物球扩支架(4.0×16mm),造影定位准确后释放,狭窄较前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快,远端分支显示良好。

术后复查颅脑MR:未见新发脑梗塞。

06

术者体会

目前BGC主要应用于急诊取栓和颈动脉闭塞开通,应用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例数较少。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0.087in内径,可适配常用的Protégé、Wallstent、XACT、Cordis Precise等全直径规格支架。

尝试将BGC应用于颈动脉重度狭窄,其考虑的原因为: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能使用保护伞进行远端保护(见病例2),BGC同样具有接近长鞘的良好到位性能及支撑作用,同时可有效防止血栓及斑块逃逸,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

手术指导:程光森

珠海市人民医院

术 者:刘永康

珠海市人民医院

术 者:赖和泰

珠海市人民医院

述评

该研究作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的单臂研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