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沟通能力?韩国三星集团讲师的实用建议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沟通能力?韩国三星集团讲师的实用建议
在职场和生活中,我们总需要与人对话和沟通。如何在表达清晰的同时顾及双方感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韩国三星集团讲师、资深沟通专家林玎珉在《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人的说话练习:写给想要拥有美好关系的你》一书中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做法。
“怎么说话”、“怎么沟通”一向是许多上班族学员会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毕竟无论是在职场上或生活中,我们总需要与人对话和沟通,而且不只要表达地清楚,更多时候还得顾及双方感受,才不会事情成了但关系却搞坏。这老实说,真的不容易。韩国三星集团讲师、资深沟通专家林玎珉在著作《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人的说话练习:写给想要拥有美好关系的你》就分享了不少做法与认知。
不过,想保护甚至增进关系,真的只能仰赖学习沟通技巧吗?在本篇摘文中,作者将提供不一样的思考。
“要怎么做到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沟通能力?”在举办线上讲座时,准备好的课程内容结束后,总会有提问环节让听众自由提问。有一次我便遇到听众提出这个问题。
近来为了把话说好、让沟通更顺畅,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找相关书籍来读,或参与类似的讲座。更积极的人还会尝试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我很喜欢“滴水穿石”这个成语,水之所以能够穿透石头,并不在于“水的力量”,而是“敲打石头的次数”。这表示虽然很微小,但只要持续努力,就能成就大事。人生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与他人沟通,所以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努力,这些小小的尝试累积起来,就能为人际关系带来巨大的改变。
那么日常生活中培养沟通能力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呢?
我们说话的基本目的,就是有效与他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关系。想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分享好经验。在特别的日子举办惊喜活动、赠送昂贵的礼物,都只有一次性的短暂效果。虽然在当下很有效,却无法持久,而且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与金钱。与其这么做,不如直接碰面,分享能让彼此感到愉快的好经验。
有些人会由于复杂因素,无法在纪念日、特别的日子或是想转换一下心情的假日,跟家人朋友一起出去玩,这也令他们感到惋惜。会有这样的心情,是因为人们渴望面对面接触。所以即使没有规划什么惊喜活动,短暂停留喝杯茶,仍然是很好的选择。到公园散步、慢跑、去看看展览或电影、探访美食餐厅、玩游戏、购物等,什么都可以。
只是这里需要注意一件事,那就是做“物理性行为”的同时,“感觉到的情绪”也必须能让彼此开心。尤其双方都是自由型儿童(FC)的时候,会开一些不拘小节的玩笑、以正面的态度交流,更能使人感到愉快。话者若以坦率角色说话,那就配合对方的高度,以坦率角色回应吧。这样一来对方就会觉得跟你见面非常愉快,甚至不想结束。所以务必记得,经验必须是“物理的行为”伴随着“感受到的情绪”。
即使自己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经验,那也有可能是个错觉,因为对方有可能感觉双方的相处很勉强。外表看似是相同的物理行为,但各自内心感受到的情绪却截然不同,这会使双方对这段经验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出双方都能享受的体验并一起沉浸其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必须保持社交距离时,“透过视讯看见彼此的脸”,可说是一种新形式的会面。我在年终的时候,也透过网络跟朋友一起办了个送年会。虽然只是视讯,但我们各自准备了啤酒和下酒菜,在愉快的送年会气氛下聊了很久。朋友的宠物狗突然冲进画面里,让大家爆笑出声,我们也打开了话匣子聊起过去的回忆,以直率角色的模式沟通。透过视讯,我得以跟因为生产与育儿而许久未见的朋友、短暂到海外居住的朋友、住在外县市的朋友见面。
在公司也是。主管总会烦恼该如何跟下属沟通。万一下属的失误造成公司莫大的损失,就必须训斥下属。在这种情况下,下属会觉得跟上司相处起来很辛苦,工作效率也可能无法提升。这时,上司就必须与下属来一段真挚的对话,让下属对工作的热情、对公司的爱不要熄灭,也能够恢复彼此的关系。《现在的组长都这样工作》一书的作者白钟和(音译)曾经建议,和下属轻松对话的最佳方法,就是一起喝茶或吃午餐。这时最好挑下属爱吃的食物,而且绝对不要聊“工作”的事。
就像前面说的,虽然做相同的“物理行为”,但若当下双方感受到的情绪不同,这就不会是一段好经验。上司对下属表示关心并给予鼓励,虽然能让上司自己感到满足,却会让下属有种消化不良的不适感,进而造成反效果。
有些人的家住得比较远,或是有些状况不允许双方见面,这时候可以透过电话联系。只要一通电话,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简讯或通讯软件虽然方便,但“声音”能承载“文字”无法充分表达的情绪,交流起来会更具人性。
美国耶鲁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团队为了调查大脑对声音的性别有什么反应,便让受试者分别听取男性与女性的声音,再观察他们的大脑活动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听见男性声音时,语言中枢所在且主要负责逻辑思考的左脑会开始活跃;而听见女性声音时,除了左脑之外,感性中枢所在的右脑也会跟着活跃。耳鼻喉科专科医生金兴泰(音译)院长曾说“这种结果并非生物学上的差异,而是源自情感上的因素。这证明声音能够刺激感性,并使人产生好感。”
人类自幼儿期便持续聆听、感受父母的声音,并与父母分享情绪。接着更会透过声音掌握人们的心理、精神、情绪状态。所以如果在无法直接见面的情况下,也没有透过电话沟通,那双方的关系就只能渐行渐远。就算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简单问候一下彼此也没关系。为了特定的事情才打电话联络,反而会让人觉得目的性太明确,让对方失去聊天的兴致。就算没有特别的事,也因为想到对方、想问候对方而打电话联络,当然会令人感动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沟通能力的最佳方法有两个:一是“实际见面并共同享有良好体验”,二是“透过电话用声音跟对方沟通”。想想最近自己见了哪些人、跟谁通过电话吧。你跟经常见面并建立美好回忆的人、在电话中能够愉快对话的人关系会更好,也会更感到亲切、信任对方。
一般来说,个性比较内向的人、面对面交流次数较少的人、讨厌说话或是沉默寡言的人,在沟通上都会比较困难一点。所以如果觉得面对面或透过电话沟通有困难,那就经由简讯、电子邮件、通讯软件或社群平台等方式,积极尝试非接触式的沟通吧。
沟通良好、人际关系融洽、善于做买卖的人都有什么共通点呢?答案就是会制造与对方见面的机会。即使没有理由见面,也会刻意拨出时间跟对方碰面。如果是无法碰面的状况,则会经常打电话联络。
他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类似“我今天有约来到江南,我们之前不是在附近吃过饭吗?我突然想起这件事,所以才打电话给你~”“我昨天梦到你,可能是我想你了吧。你最近好吗?没什么事吧?”这样的对话。我认识一名公司代表J,他个性活泼且人际关系融洽,每次路过我经营的教育学院,都一定会打电话问候我说“代表,您最近过得好吗?我来梨水站附近办事,刚好想起您,就打了通电话给您~有空的话一起喝杯茶吧。”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样太夸张,但每次都会想起我并特地拨电话来,真的让我觉得很感激。即使没有见面的理由,仍“刻意”拨时间出来制造见面的机会;即使无法见面,仍“欣然”打电话问候对方,虽然看似是些小事,实际上却是困难又麻烦的事。很多人在约朋友见面、跟朋友联络的事情上总是一天拖过一天,这很容易导致彼此的关系渐行渐远。我想提醒各位,善于沟通的人与人际关系融洽的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付出这样的努力。
本文摘自大田出版《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人的说话练习:写给想要拥有美好关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