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台湾布袋戏:两百年八大阶段塑造独特艺术形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37: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台湾布袋戏:两百年八大阶段塑造独特艺术形式

布袋戏是台湾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清嘉庆年间传入台湾以来,经过近两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演出形式和风格。本文将详细介绍布袋戏在台湾的八个重要发展时期,展现这项传统艺术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笼底戏时期

“笼底戏”是指最早由唐山师父传授表演,或是家传戏班从大陆带来台湾时所演出的布袋戏。早期的演出形态,沿袭闽南地区原有的演出模式,然而因传入的源流地区不同,而产生的演出系统,分为:“南管布袋戏”、“白字戏仔布袋戏”和“潮调布袋戏”。这些不同系统的差别,除了原来盛行地区不同外,最主要的区別在于戏曲音乐与唱腔上。虽然南管、白字、潮调三者有所差异,但仍然属于南管音乐的范围之中。

  • “南管布袋戏”主要来自泉州的布袋戏表演形式。南管所指的是泉州地区的南音,其曲风古朴典雅,传入台湾后以北部与云林一带较为盛行。
  • “白字戏仔布袋戏”则是源自漳州一带,传入台湾后以中南部为主,并盛行于台西、麦寮、东势、四湖等地。
  • “潮调布袋戏”则是由潮州传播来台,传入台湾后以中南部为主,云林、台南、高雄等地。由于潮调布袋戏音调较为高扬,其唱腔音韵与道士做功德所唸的丧家乐相近,一般民众俗称“师公调”,这也是潮调布袋戏较少普及的原因。

北管戏时期


台湾早期唐山布袋戏偶

“北管布袋戏”大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当时北管音乐(福禄、西皮)与京剧等戏曲的兴起,北管音乐节奏明快,增加布袋戏创新技巧,如武戏对打的部分、跳窗及特技杂耍,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所以当时布袋戏剧团纷纷改用北管演出。

北管戏高亢明快的特性又被称作“乱弹戏”,由于锣鼓喧天,节奏明快,较富变化的武打戏,因此有俗谚语:“猪肉食三层,看戏看乱弹。”台湾北管音乐有“福禄”、“西皮”两派,但北管布袋戏在“福禄”、“西皮”上较无区分,两者皆唱。“西皮”音乐虽与京剧皮黄腔相似,但在乱弹音乐的演变之下,与京剧音乐风格上却有不同。平剧系统之北管布袋戏,又称“外江布袋戏”,为李天禄艺师当时受到京戏的影响,将京剧戏曲大量运用在布袋戏上,进而发展出独特的演出风格。

古册戏时期

民国初年,布袋戏观众最喜欢章回演义小说的情节,其剧目多由历史演义改编而成,故事多以中国历代国家大事为主题,内容所陈述的多为各朝政绩、史实、争战或保卫国家之事,包括:《列国志》(东周列国志)、《锋剑春秋》、《残唐五代史》、《大明英烈传》、《清宫三百年》等。而公案戏则多以古代人民如何受冤狱、委屈、刑罚,而后由当朝清官御史平反疑情,公案戏多以各朝名官及其随从离奇侦破案情,并洗刷冤情的故事,这类布袋戏包括:《包公案》、《施公案》、《狄公案》(狄仁杰九案)等。

剑侠戏时期


剑侠布袋戏偶头

“剑侠布袋戏”发展于1920年代后,江湖奇侠仗义除恶的故事成为布袋戏的演出特色。主要角色多是佛道人物,剧中都有吐剑光、炼丹术、空中飞剑、奇幻法术等武侠情节,因此被称为“剑侠布袋戏”,并以宋、明、清为其故事的历史背景,述说打击邪恶势力声张正义的布袋戏,这种类型的布袋戏包括:《七侠五义》、《水浒传》、《武当剑侠》、《少林演义》等。诸如此类剑侠布袋戏,往往包含教化人民恶有恶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

皇民化运动时期

1941年,当时日本政府为达到政令宣导民间,便将广受民众喜爱的布袋戏,其配乐改成使用电唱机以西乐、或日本东洋音乐当作背景音乐,布袋戏戏偶身穿日本服装,并使用台语与日语混合的口白加以演出,其内容以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布袋戏为主。这时候产生了带有日本色彩的布袋戏,完全演出日本武士道的情节。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为鼓舞军心,又将布袋戏团作为日本政府的政治宣传工具。当时布袋戏的演出特点如下:

  • 当时音乐则放弃传统音乐,改由西乐唱片配音。
  • 戏偶则改为日本服饰的扮相与使用武士刀。
  • 在口白上需台语日语夹杂使用或台语演出日语翻译。
  • 舞台装置设立立体化的的布景片。

此种改良的布袋戏演出形式造成很大的影响,光复后当时剧团渐改以唱片配乐、舞台活动布景、东洋味的戏偶、日本武士道的情节,也奠定日后金光布袋戏的发展。

反共抗俄剧时期

1947年二月期间,由于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动乱虽在一个 月内平息,然而省籍情节问题的严重产生,初掌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对于民众聚会颇为敏感,而民间戏剧活动不但容易聚众,特别是以闽南语演出,常常吸引观众围观,为此国民党政府便以防範间谍活动为由,不准私人性聚会,并禁止外台戏的演出,因此布袋戏在此时由庙会旁的“野台戏”转向戏院内演出的“内台戏”。

1951年初,中国国民党为了使台湾地方戏曲具有反共抗俄的意识,于是布袋戏也组成了“爱国剧团”。布袋戏剧团遂配合政府政策,由国民党中央党部提供“反共抗俄”剧本,并由吕诉上、郭炎山等编写爱国剧目,其中包括《女匪幹》、《大巴山之恋》、《丧父记》、《复国报仇》、《光复北平城》、《收拾旧河山》等布袋戏剧目,一时间布袋戏就成为了国民党政府宣传“反共抗俄”理念的工具。但整体来看,这时期的布袋戏,对光复后布袋戏的发展影响不大,剧团也应付政策,当时除了依规定演出正戏之前例行演出半小时宣传剧。“反共抗俄剧”虽无实质的艺术价值,但展现了布袋戏在受时代打压,那股强而有力的生命力。

金光布袋戏时期


金光布袋戏戏偶

“金光布袋戏”的形成与布袋戏进入内台演出有必然的关系,二二八事件平息之后,国民党政府禁演野台戏,许多剧团改向戏院发展,由“外台”转向“内台”的演出形式,这项政策的限制也使布袋戏演出带来新的发展,布袋戏团为了促进票房,必须不断设计新的视觉观来吸引观众,于是在灯光、布景、音效、特技等方向都加以设计,采用大型的布景,可容纳更多的戏偶。加大偶的尺寸,让后排的观众看得更清楚并容纳更多的观众,除此之外,为配合剧情的需要并营造气氛,演师以西洋音乐渐渐取代锣鼓后场,并为了创造布袋戏的可看性,以施放烟粉、烟雾、各种舞台机关及灯光特效,则成为这时期布袋戏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此种演出方式不同以往,往往刀光剑影、声光效果俱佳,因此便被称为“金光戏”。

广播电视布袋戏时期

1961年前后,金光布袋戏正流行的年代,宝五洲掌中剧团的郑一雄,就曾把所演的布袋戏录音下来,交由广播电台演出,结果大受欢迎。从此效法的人很多,一时间广播布袋戏风起云涌。差不多同时,黄俊雄自资拍摄了一部电影布袋戏《西游记》,卖座非常好。而1969年台视首先聘请李天禄演出《三国演义》,开启电视布袋戏的序幕,当时有国语配音,但效果不好。直到1970年黄俊雄在台视演出《云州大儒侠》,一举轰动,由每周一集,增加到两、三集,最后每天中午演出,全台湾如痴如狂,男女老幼、士农工商,莫不为剧中主角史艳文着迷,把电视布袋戏推上了最高峰。黄俊雄接连演出了《六合三侠传》、《大唐五虎将》、《三国演义》、《西游记》、《云洲四侠传》、《云洲英雄传》等好戏,却在1974年新闻局“妨害农工正常作息”的一纸禁令下禁演。1981年电视布袋戏开禁,可惜气脉中挫,不复原来的声势。1988年以后,电视布袋戏几乎绝迹。不过近年来电视布袋戏转战有线电视台,霹雳集团创造出“霹雳布袋戏”,其演出的内容中特别强调布袋戏作品的“风格”建立,也是树立起布袋戏市场上的“霹雳”风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