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命运石之门的“科学”与“精神”:短评《命运石之门0》动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命运石之门的“科学”与“精神”:短评《命运石之门0》动画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993992291447210053

《命运石之门0》作为《命运石之门》系列的续作,通过时间旅行和命运选择等科幻元素,探讨了科学与精神的深层关系。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作品中的核心主题,揭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思考。

虽无必要,如有兴趣可先读过cv29343930。
提示:

  1. 我没有玩过游戏,也没有详细研究《命运石之门》系列,如有细节谬误,实属正常现象。
  2. 本文带有部分核心剧透,请没有背景的朋友酌情阅读。

命运石之门的“科学”与“精神”:短评《命运石之门0》动画

免得有人说我是标题党,这篇东西不是在讨论《命运石之门》一作的物理学或哲学设定之类的知识。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总会有些猜想,而非天天沉溺于“实证”的操作——按东亚人谦逊的美德传统,他们多半会谦称自己无非肉骨凡胎的代表之一。《命运石之门》和科学界一致,不得不区分才华的高低,却也可以倒过来歌颂萨列里(真帆)的独特,仿佛又要否定这个前提。但实际上人人又都是冈部伦太郎,任何游玩这款游戏、观看这部动画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新·爱因斯坦,也是挣扎于世界线之间的“Beta世界线守护者”。

然而,前半部的冈部伦太郎的思考却要被否定,他的抉择、情感、碌碌无为也要被否定,而否定本就源自他的伙伴,仿佛打从一开始冈部伦太郎就得又一次走上拯救世界的旅途。同理,否定也源于一种既定的“事实”,即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倘若根本没有这般预言,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否定冈部伦太郎的抉择,也没有必要将Beta线的生活斥为“幻想中的平和生活”(铃羽),也不会看到所有人其实都活在停滞与寂寞之中——一边不得不享受着生活,一边又觉得生活简直不可忍受。如果我们真的对未来一无所知,也就没有任何行动的动机,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不过是一种偶然的降临;反之,这个事实却根本是明确的,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不能将其接受为偶然,那么只能是因为我们早就知道了这个未来一定会到来,却对此视而不见、手足无措。冈部伦太郎必须先抵达未来,又一步步走回过去,一步步体验、铭记别人根本无法体验又铭记的事实,因为2011年的冈部伦太郎尚且一无所知——什么都不知道,什么行动也就都不需要,也不会有任何后悔的理由;如果可以的话,让自己装作五感尽失,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我已经付出了最惨痛的牺牲,这就是最好的世界了。只有等到无数的绝望,细嚼慢咽似的被迫吞下,仿佛才能给人真正的致命一击,如同推动一扇古老的大门——但冈部伦太郎又会如何行动呢?我们并不知道,于是我们就在他的双重人格之间,徘徊不定。

可是如果命运石之门真的存在,我们也许就不会总是徘徊于二律背反似的抉择之中——一边是无论如何Alpha和Beta世界线都是坏结局的命运,一边好似是只要无数次地尝试就能抵达命运石之门。后者带来的痛苦是什么?这个答案非常明确:无数次地尝试也许不是问题,但无数次地经历过程不同,结局却又相同的痛苦,没有谁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最终真的能够抵达命运石之门,这些痛苦不过是其他世界线的残余而已——可命运探知之眼不允许这一点,它不允许冈部伦太郎和观众遗忘那些过往云烟,因为忘了那些痛苦,今天的幸福也就变得索然无味;那也不再是幸福,而不过是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于是我们才可以在《负荷领域的既视感》中发问:SG线,难道就比其他的世界线更加真实?难道有什么明确的理由,可以让我“选择”这个世界?

因此与其像真帆那样发问,“命运石之门究竟存在嘛?”,按照所谓的“科学精神”,在这之前,我们要问的应当是:“命运石之门,是不是不存在?”(这两个提问的差别很微妙)这个答案与有关“时间机器”的发问一致:按理论来说不可能存在,但又不能完全说不可能,因此才有“科学”介入的空间。同样的逻辑也可以问出同等绝望的问题:“SG线的世界,所有人都存活的世界是否不存在?”而这个答案一定是:按理不可能,但不能说不可能。由此而来的推论也很明确:要么,是认可上述答案,随后就去无限次地去赌(非贬义,不过这个说明有什么意义?)、去竭力抵达一个甚至不能确定的地方;要么是承认,其实我们得不出存在还是不存在的答案,甚至不能确定这些提问的条件,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我们相信它的存在,那么我们就有行动的理由。即便我们似乎可以如此确定一种无关“价值”的依据(即不让世界的好坏影响理论设定和思考),这两个推论其实根本是同一回事,它们的逻辑连接一样脆弱不堪——只不过前者往往会被歌颂为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后者则是“爱”与“梦想”的“理想主义”标语,它们大多成了“变与不变”的“理论基础”。

但这般“科学”的思考(我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没底子,这真是“科学”的思考方法么,任何意义上的)实际上只是在要求Beta线的各位科学家,对于拥有前作基础的玩家而言,这里有着一道绝对的距离——前作玩家非常清楚SG线的真实性,非常确定命运石之门系列的命运的结局,非常确定自己不需要真的这么思考、行动并品尝行动的后果。我们可以只是看着一无所知的冈部伦太郎和无辜的伙伴们在Beta世界线上思考、行动、痛苦、行动、思考、痛苦、痛苦、痛苦、痛苦、痛苦,欣赏着这般华丽而险峻的过程,迎来它应得的结果。至于那些一路以来发生的惨剧,它们不过是牺牲和过往云烟,因为观众的时间就是线性的——冈部伦太郎和观众一样,遭受着“命运探知”的诅咒,因为时间性对我们、对伦太郎来说,居然是单线性的,这导致仅仅从Beta线世界的视角看去,冈部实际上生活中另一种时间性之中,而因为他的知识,把其他人也拽入了诸时间性之间。那些别处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过去”,重要的仅仅是开辟出那无法探知的“未来”,那个不再需要反复穿越时间,只需静待时间流逝的“未来”。可是冈部不知道这个“事实”,他不知道“命运石之门”存在与否,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可他又要靠着无法逃脱的诅咒去拯救世界——于是这就成了一桩最为残忍的戏剧:伦太郎在台上当拯救大兵,观众在下面沉默不语,欣赏着所有角色和整个世界的痛苦,对这里那里的情节指指点点,最后静看伦太郎和SG世界的凯旋。可这本该是部视觉小说,我本该是那个作出选择承担痛苦,但又能收获芳心的主角,如今却可以像个局外人一样,品味所有人的悲欢离合。开局的冈部伦太郎,亦是如此——可谁又能够给观众来一发全力右臂重拳、一记响亮的巴掌?谁又真的觉得,所有人都能从中拾起失落的信念?

说点人话,这部续作在商业上当然合格(也许称得上优秀),但只要认真对待它,想不给负分都难,因为它居然意味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歌颂勇气?在今天这个连未知都不知道怎么塑造的世界里,还有人觉得可以轻松探讨对已知的勇气——知道SG线又能怎么样?反正没有时间机器,也不会有人告诉我三战到来的闭环。正是这个意义上,我的判断始终是,只要MAGES不愿意放弃Reading Steiner命运探视与轮回系Gal的模版,命运石之门系列的上限永远是封死的——它从一而终的是则拯救两个女人的悲剧。

【不重要的后记:】
【算是给之前的文章打补丁,希望不会让人觉得这篇读起来特别费解,绝大部分是我看的过程中作的思考,只是写着写着最后变成了对《命运石之门0》的批评——这不是我的问题,我只是按照它给出的结构写下来而已,因为对于这样的结构来说,观众把自己从冈部伦太郎身上分离出来才是合理的。至于能否摆脱这个如今已经再常规不过的结构的限制,那需要各位自己的努力。】

【P.S:本来看这个是想休息的,结果还是写东西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