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普及强迫症知识,助力学生心理健康
校园普及强迫症知识,助力学生心理健康
“老师,我是不是疯了?”小霖(化名)坐在心理咨询室里,满脸困惑和焦虑。近半年来,这位14岁的初二学生发现自己上课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摇头、伸胳膊、踢腿。起初,他以为这只是偶尔的分心,但渐渐地,这些动作越来越多,甚至占用了他一半的上课时间,严重影响了学习。
经过医生的详细询问和诊断,小霖被确诊为青少年强迫症。这个结果让他既惊讶又释然:“原来我不是疯了,只是生病了。”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的、不想要的想法或冲动,而强迫行为则是为了减轻焦虑而重复执行的行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强迫症可能表现为:
- 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
- 不停地洗手或清洁
- 过分关注对称性和秩序
- 过度关注身体感受或注意力是否集中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那么,如何识别和应对强迫症呢?专家建议,学校和家长应注意以下迹象:
- 学习效率下降,作业时间异常延长
- 行为模式刻板,过分追求完美
- 经常表现出焦虑和不安
- 社交活动减少,与同伴关系疏远
一旦发现,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目前,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对于轻度至中度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常被作为一线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是暴露与反应预防训练。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需要重复并长时间暴露于引起强迫性恐惧的情境中,并且不做任何强迫行为。通过这样的练习,患者的强迫行为会逐渐减少,逐渐认识到即使不做强迫行为,焦虑也会逐渐减轻,强迫性情境中的危险也不会发生。治疗过程需要父母密切参与,父母参与越多,孩子预后越好。
对于症状严重、患有其他疾病、无法配合心理治疗的青少年患者,首先推荐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其中适合儿童及青少年的药物包括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服药8~12周时,药物疗效才会比较充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开始服药时,可能会出现恶心、食欲不好、腹泻、头痛、睡眠改变等不适,有些患者或家长会认为这是服药后症状加重的表现,对身体的损伤会很大,于是自行停药,以至失去药物治疗的机会。多数患者坚持服药1~2周后不良反应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因此,如果药物不良反应在青少年患者能忍受的程度内,应坚持服药;如果不良反应较重,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方案或换药,不建议自行停止药物治疗。部分疗效欠佳者,可尝试氯米帕明等二线药物。
近年来,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在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今年8月,北京朝阳医院成功实施了全国首例应用最新技术的DBS手术,为一位27岁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DBS技术通过植入电极,将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大脑特定的深部核团,从而调控异常的神经活动。这种创新技术为许多因传统治疗手段效果不佳而陷入绝望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和干预强迫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云南师大附中为例,学校通过开展心理课、心理辅导、微电影创作、心理调查试验等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同时,定期的心理测评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强迫症并非洪水猛兽,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帮助患者走出困境,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学习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