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放射学会发布肝癌CT影像诊断新标准,实现无创精准鉴别
欧洲放射学会发布肝癌CT影像诊断新标准,实现无创精准鉴别
欧洲放射学会近期发布了一项关于肝癌CT影像诊断的新标准,这项研究采用了多期动态CT技术,结合定量和定性特征,实现了对增殖性肝细胞癌的无创鉴别。这对于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多期动态CT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多期动态CT(MDCT)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在不同时间点获取多个图像序列,能够更全面地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和组织特征。在肝癌诊断中,MDCT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特点,从而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性质和侵袭性。
最近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上的一项研究,采用定量测量结合更新标准2021 LI-RADS通用词典的多相动态CT定性特征,实现了对增殖性肝细胞癌的术前识别。研究团队分析了273例术前行MDCT并手术证实HCC的患者,其中102例为增生性HCC。通过比较所有MDCT表现和临床因素,研究团队开发了四种预测模型,包括临床模型、CT定量-临床模型、CT定性-临床模型和组合模型。
定量和定性特征在影像诊断中的意义
定量特征是指通过影像学技术获得的可测量的数值数据,如肿瘤的大小、密度、强化程度等。定性特征则是指影像学表现的形态学特征,如肿瘤的边缘、形状、内部结构等。在肝癌诊断中,定量和定性特征的结合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肿瘤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发现,CT定量临床模型和CT定性临床模型在培训组和外部验证组中均能有效识别增殖性HCC(所有AUC均为> 0.79)。其中,组合模型综合了1个临床特征(AFP≥200 ng/mL)、3个定性特征(边缘动脉期高强化(APHE)、肿瘤边缘不光滑、囊膜不完整或缺失)和1个定量特征(门静脉期标准化肿瘤与主动脉密度比≤(- 0.13)),在训练组中表现出显著改善(AUC 0.871),在验证组中表现相当(AUC 0.870)。此外,AFP≥200 ng/mL、边缘 APHE与HCC复发有显著相关性(p < 0.05)。
新标准的具体内容和技术创新点
新标准的核心创新在于将定量和定性特征有机结合,通过多期动态CT技术实现对增殖性肝细胞癌的无创鉴别。具体来说,新标准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 定量特征:如门静脉期标准化肿瘤与主动脉密度比,能够提供肿瘤血供的量化信息。
- 定性特征:如边缘动脉期高强化、肿瘤边缘不光滑、囊膜不完整或缺失等,能够反映肿瘤的形态学特征。
- 临床特征:如甲胎蛋白(AFP)水平,能够提供肿瘤的生物学标志物信息。
通过将这些特征整合到一个预测模型中,新标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具有侵袭性的肝癌亚型,从而帮助医生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这项新标准的发布对肝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提高了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具有侵袭性的肝癌亚型。其次,通过无创的影像学方法实现精准鉴别,避免了传统活检带来的风险和不便。最后,新标准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欧洲放射学会推荐的肝癌CT影像诊断新标准,通过多期动态CT技术和定量定性特征的结合,实现了对增殖性肝细胞癌的无创鉴别。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肝癌诊断的准确性,也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