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从解放路新华书店的回归,说说曾经不得不去的官巷口
文化故事|从解放路新华书店的回归,说说曾经不得不去的官巷口
杭州官巷口,这个曾经的市中心地标,承载着无数杭州人的记忆。从南宋时期的繁华商业区到现代的地标性区域,官巷口见证了杭州近千年来的历史变迁。
官巷口的前世今生
官巷口,位于杭州解放路与中山中路交叉口,东抵中河路,西至浣纱路。这片区域曾是杭州的绝对市中心,其繁华程度堪比上海南京路。南宋时期,这里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拥有众多商铺、戏院和文化场所。历经千年沧桑,官巷口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商业氛围。
南宋时期的商业繁华
南宋临安(今杭州)的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就开始了,持续到十六。元宵之夜,流水的车,游龙的马,千灯万盏,火树银花。当时的官巷口一带,不仅有热闹的花市,还有精彩的戏曲表演。《梦梁录》记载,南宋时期的官巷花市不仅出售花卉,还售卖各种精美工艺品。此外,这里还是美食荟萃之地,拥有众多老字号餐馆和特色小吃。
近代文化地标:新华书店与藏书楼
1929年,官巷口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众多店铺。然而,这场灾难也催生了官巷口的新生。火灾后,杭州对官巷口一带进行道路拓宽和建筑重建,使其焕然一新。同年,商务印书馆杭州分馆和中华书局杭州分局迁至官巷口,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解放后的繁荣与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官巷口一带的商业更加繁荣。这里汇集了众多银行、百货商店和文化场所,成为杭州的CBD。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官巷口是杭州的重要迎宾路线,多位重要外宾到访时都会经过这里。当时的奎元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性面馆,而杭州最大的综合食品商店也位于此地。
从地标到记忆
随着杭州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心逐渐北移,官巷口不再是唯一的商业中心。尽管如此,官巷口在杭州人心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它见证了杭州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如今的官巷口,虽然不再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记忆,使其成为杭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官巷口向湖滨鸟瞰(摄于上世纪60年代)
杨文莹(1838—1908),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官编修、记名御史、贵州学政。工书法,书宗宋四家,笔力瘦劲,有铁画银钩之势。
上世纪初的中山中路
不少有眼光的商人敏锐地觉察到该地潜力,比如著名银行家金润泉,他看准时机,将地产投资从传统的商业闹市中心清河坊转移至官巷口一带,购买了连片的三层楼店屋。
浙江建业银行的老照片
原址上现为光大银行
铸铁窗栅上铸有“中华书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官巷口一带的街景
解放路上的奎元馆
解放路新华书店 摄于上世纪50年代
书店规模很大,一楼是文艺书籍、科技书籍,楼上是教辅。小陈乐此不疲地赶路,图得无非是书多而全,而且全部开架,想抽哪本抽哪本,能耗掉小半天。
上世纪50年代的太平洋电影院
2000年初的太平洋电影院
浙江教育书店,位于现解放路新华书店西侧
参考书目:
- 《宋代市民日常生活》 伊永文 著
- 《杭垣旧事》 政协杭州市委会员文史委编
- 《中山中路的历史建筑与商业文化》张学勤 王利民 编著
- 《杭州丰华堂藏书考》刘蔷 著
本文特别感谢:
- 仲向平
- 丁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