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锂矿新增储量190万吨,内蒙古全链找矿模式创突破
赤峰锂矿新增储量190万吨,内蒙古全链找矿模式创突破
2024年8月,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经过持续勘探,该矿区新增氧化锂金属量近190万吨,新增锡金属量近2.6万吨。这一重大发现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维拉斯托矿床作为亚洲最大硬岩型锂矿的地位,也充分展示了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全链找矿新模式的显著成效。
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主要含锂、锡、钨、锌等有价金属元素,具有埋藏浅、矿体厚、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等特点。现已探明总矿石储量5527万吨,其中锂金属量57.6万吨、锡金属量12.2万吨,矿山新增服务年限29年。如今,总投资11.6亿元、年处理240万吨的锂矿选厂已经开工建设,按当前价格计算,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23亿元以上。
这一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创新推出的全链找矿新模式。该模式以地质勘查、矿产开发、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整合原内蒙古地质矿产、煤炭地质勘查及有色地质矿业三家单位的资源和优势,构建起从勘查到开发再到生态修复的全产业链体系。
作为自治区直属大型国有企业,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注册资本50亿元,资产总额超百亿元,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6000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约1700人。集团业务涵盖地质勘查、矿产开发、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并在国内外开展相关工作。
在全链找矿新模式的推动下,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不仅在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赤峰市多个地区发现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例如,巴林左旗矽卡岩型浩布高铅锌锡铁铜矿、白音诺尔-碧流台铅锌铁多金属矿等大型矿集区的找矿成效显著。
赤峰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吴俊岭表示,赤峰地区跨越华北地台与天山—兴蒙造山系两大构造域,是古亚洲洋成矿带和环太平洋成矿带的汇聚区,成矿条件优越,现已发现86个矿种、1600余处矿床和矿(化)点。在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背景下,赤峰市正抢抓国家战略机遇,通过推进探矿增储、矿产资源整合、全产业链发展等工作,坚定不移做优做强矿业经济。
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永利表示,集团将紧跟自治区关于矿业“快找快开快见效”的部署,按照“矿山设计高水平,开发利用高效率,矿业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要求,在探矿增储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建设4个国家能源资源基地及10个国家规划区,重点对巴林左旗红岭铅锌矿周边、林西县曹家屯地区、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一带、敖汉旗白土营子一带、松山区柴胡栏子地区、喀喇沁旗大水清地区等地进行勘查,尽快增储。
同时,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合法有序进入矿业勘查、开采等领域。2024年,自然资源部将赤峰市列为开展社会资金参与基础地质调查试点,鼓励地勘单位、矿业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开展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和区块优选调查评价。赤峰市印发《关于促进全市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大型矿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入股等方式对周边矿山进行整合,优化开发布局,实现大矿大开,提升规模化、集约化勘查开发水平。
“我们将着力在打造矿业产业生态圈上实现新突破。”赤峰市委常委、副市长赵财胜表示,赤峰市通过重组矿业权,已形成了31个具备整装勘查开发条件的矿产资源整合区,将具有合作意向的201个矿业权全部纳入招商引资平台,引进大型矿业企业进行风险探矿、合作开发。同时,延伸产业链,围绕锂、铅、锌、铜、钼等优势矿产资源,吸引一批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重点谋划和引进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和精深加工项目,全力打造百亿级铅锌产业、百亿级贵金属产业、百亿级非金属产业、千亿级有色产业、千亿级铜产业、万亿级锂产业。
此外,赤峰市始终把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严格按照自然资源部等七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和今年4月自治区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创新管理等多方面强化措施,立足赤峰市矿业发展实际,有序全面推进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开展绿色矿山创建。“绿色、低碳是赤峰经济发展不变的‘底色’。”赵财胜说。
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的全链找矿新模式不仅在资源勘查和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还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找矿效率和质量。2024年11月20日至21日,以“地质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内蒙古地质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暨内蒙古地球物理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岳建华等多位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针对内蒙古矿业高质量发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关键技术等作了专题报告。
会上,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矿产勘查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城市地质和工程地质等产业发展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强强联合、互利双赢。
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的全链找矿新模式,不仅为自治区的矿产资源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树立了新的标杆。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必将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