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揭示:青少年社交媒体成瘾的两种心理机制
北大研究揭示:青少年社交媒体成瘾的两种心理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广玉研究团队在社交媒体成瘾的心理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发现,青少年在遭遇同伴拒绝时,可能会通过社交媒体回避负面体验,而在受同伴欢迎时,则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追求更多社交奖励,这两种机制都可能导致社交媒体成瘾。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的普遍性
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在中国,大约有3.5%的青少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以至于对其功能的损伤达到临床水平。八成以上青少年每周都会上网,视频类平台成为青少年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
恐惧驱动/补偿寻求机制
研究发现,遭遇同伴拒绝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来回避负面体验。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逃避现实和补偿社会联系的工具。例如,当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或被排斥时,他们可能会通过社交媒体寻找关注和认可,这种对社交媒体使用的特定预期都会增加其社交媒体成瘾的风险。
奖励驱动机制
另一方面,受同伴欢迎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来获得奖赏体验。当青少年受到同伴欢迎时会报告更多的积极情绪,这种积极情绪也让他们更渴望使用社交媒体,以进一步获取社会奖励和维持快乐和满足感。奖励驱动通路在个体内水平尤为明显。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使用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健康和不健康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有时可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建立联系、了解其他青少年如何应对具有挑战性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健康状况。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可能对一些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如分散注意力、扰乱睡眠、接触有偏见或不正确的信息、遭受网络欺凌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研究发现,部分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这些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例如,初中生对自我的满意度较低,对学习的满意度更低。高中生也存在自我接纳程度低的问题,且自我接纳程度呈现下降趋势。此外,部分青少年还存在自卑心理、希望感不足等问题。
应对措施
面对青少年社交媒体成瘾的问题,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规则和限制:帮助青少年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避免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例如,可以制定在完成家庭作业之前不得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则,或者设定每日使用时间限制。
管理行为:关注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行为。例如,可以与青少年讨论网络欺凌的危害,教育他们不要在网上散布谣言或损害他人声誉。
设置隐私:帮助青少年了解和设置社交媒体账户的隐私选项,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泄露。
监控账户:定期检查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模式。
提供情绪价值: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提供情感支持。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青少年参与线下活动,发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发现青少年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青少年社交媒体成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理解其心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