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工业经济数据亮眼,新兴经济体崛起重塑全球格局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46: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工业经济数据亮眼,新兴经济体崛起重塑全球格局

最近,两组关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数据引发外媒关注。一组是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1%。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分别为51.7%和51.2%,比上月上升2.3和17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另一组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991.7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装备制造业利润稳定增长,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恢复提供重要支撑。

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强劲复苏,也反映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崛起。随着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些国家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使得传统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方式面临挑战。21世纪的世界正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变化,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义国家分类的标准。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经济政策和贸易规则,还涉及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综合考量。

01

传统分类方式的局限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对概念,最早见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立协定。1960年12月14日,奥地利、联邦德国、法国、美国等20个欧美国家在巴黎签署协议,同意将以协调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主要任务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重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该协议于1961年生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对概念开始被国际社会广为使用。发达国家一般用来指人均国民收入高、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发展中国家指的是那些发展水平不高、还在发展中的国家,也称为后发国家。

一般而言,国际社会把世界银行分类中的高收入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先进经济体、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发达国家、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工业国(B组国家)、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极高国家等认定为发达国家。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上指出,世界贸易组织并没有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世贸组织成员国自己决定宣称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治理历经多年的实践探索,从崇尚自由的市场力量到强调政府调控,再到市场与政府并重,进而重视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为致力于实现高效治理的国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在继承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追求治理方式的创新与现代化。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既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或创新。也就是说,制度存在路径依赖,在过去制度环境中做出的政策选择影响此后的政策结果,选定某种政策后,从该政策中所获得的利益收益超过改变它的成本,导致政策改变的难度加大。发达国家以实现善治为目标推进制度改革的同时,亦依赖于该国先前拥有的制度模式。因此,路径依赖要求在继承现有合理制度的基础上革新,渐进式变革比激进式改革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善治。

然而,这种传统的二元分类方式已经无法准确反映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得一些国家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国家分类的标准。

02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其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尤为引人注目。1至7月,从占比看,装备制造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1%,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结构不断优化。从行业看,装备制造业的8个行业中有6个实现增长,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电子等行业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行业利润自年初以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4个月增长,这对中国政府推动制造业发展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利润增长,前7个月该领域利润同比增长12.8%。其中,锂离子电池制造和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5.6%和16%。

彭博社评论称,中国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进一步表明,在外需回升和中国政策刺激的双重支持下,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美国网约车服务运营商优步公司日前宣布,比亚迪将在全球范围内向优步供应10万辆电动汽车。据悉,双方合作将从欧洲和拉丁美洲开始,并逐步拓展至中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

彭博社分析预测,如果不计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产业,中国高科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从2018年的11%增至2026年的19%,如果计入上述“新三样”,这一比例到2026年将扩大至23%。“中国的高技术制造业已经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塔斯社报道称,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正是经济质量水平得到提升的最直观体现。

8月27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24年新加坡知识产权周上发布了《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先期报告——全球前100科技集群排名报告显示,中国在城市科技集群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量上领跑全球,中国城市科技集群占据前100名中的26席,较去年增加2席,连续两年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规模上集中靠前,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武汉、杭州六大科技集群按照规模分列第二、三、五、九、十三、十四名;增速上表现抢眼,中国的科技集群再次展现出强劲的科技创新增长动能,在全球范围内专利申请和科研成果发布数量增速最快的2个集群是合肥和郑州,增速分别是22.7%和18.9%。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科技创新集群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这些集群不仅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也在新兴经济体中逐步崛起。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制造提高“制造强国”成色,新基建集中发力改善民生,新质生产力支撑下的新服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中国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宏观政策“组合拳”协同发力,政策效应持续释放。

据美国外交学者网站近日报道,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将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4亿元之间、年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至少获得5项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或15项及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企业定义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十四五”期间培育1万家“小巨人”企业的目标已经实现。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报道称,中国的“小巨人”企业遍布联合国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中的所有行业类别,正在成为供应链的关键组成部分。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商业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伊拉基表示,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奠定了中国制造的实力,中国品牌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日前刊发题为《释放“新质生产力”:中国技术引领增长的战略》的文章指出,中国拥有强大而多样化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还有庞大且技术熟练的劳动力群体。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中国政府正在着力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为达成这一目标,新能源产业成为中国重点关注领域,中国大力推进“新三样”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的产业发展,以此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路透社报道,得益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推动,中国机器人技术领域取得显著发展。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日益尖端的技术正在改变中国各地制造业、汽车业、农业、教育、医疗和家庭服务业等传统行业的面貌。巴西《论坛》杂志网站文章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关键。中国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完成经济增长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方向的全面转型。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日前刊文指出,中国作为世界研发实验室的作用正日益增强。西方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经成为创新的摇篮,其成果应用在全球各地销售的产品上。芬兰《赫尔辛基时报》网站报道说,中国把战略重点放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未来产业项目不断落地,标志着中国正在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体系转型。这一转型在改善中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同时,也正在为全球科技进步树立新标杆。通过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中国方案正在推动全球经济模式转变。巴基斯坦《新闻报》网站刊文称,在过去20年间,中国从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经济逐渐转型为高技能人才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先驱。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和5G等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些新兴产业有望赋能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章预计,中国在数字设备、卫星和高速列车等领域的制造实力也将持续增强。

除了中国,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迅速崛起。联合国发布的《2025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2025 年东亚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到 4.7%,这得益于该区域强劲的私人消费,其中中国预计实现稳定增长,增长率为 4.8%。南亚预计仍将是增长最快的区域,在印度 6.6%的强劲增长率推动下,预计 2025 年 GDP 增速将达到 5.7%。非洲的增长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3.4%小幅上升至 2025 年的 3.7%,主要得益于埃及、尼日利亚和南非等主要经济体的复苏。

03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指出,全球经济在经历多年累积失衡后,正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实现系统性复原。根据IMF最新预测,全球经济2024年和2025年增速预期值均为3.2%,发达经济体两年均保持在1.8%,而发展中经济体两年均保持在4.2%。然而,相同的数字蕴含不同的期许,与2024年不同,2025年全球经济将呈现三大新特征:一是通胀环境的改善带来政策重心的转向。2024年,通胀经历了短暂的反弹,最终趋势性回落,已逐渐逼近长期政策目标。随着通胀压力缓解,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中性,更注重于长期经济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增长。二是大选落幕后的政治局势重塑。2024年全球迎来大选之年,主要经济体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显著变化。新的政治环境落地,外部不确定性转为相对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并非简单的全球“风向”变化,而是国际政治氛围从动荡向平稳的过渡,使各国能够更从容调适,谋划长远,而非忙于应对外部环境潜在的风险与变局。三是科技赋能带来的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科技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应用深入各行各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在“热启动”的大背景下,科技进步将为全球经济带来新一轮增长动能。

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在热启动的恢复中,将一步步重构自身架构,通过政策经验的再校准,化解短期挑战与长期瓶颈的阻碍。全球资产配置的逻辑也将从2024年“预期定价”的迷雾中逐渐清晰,过渡到2025年“政策落地”的效果评估。全球经济将在更具适应性与创新力的模式下稳步前行,完成从动荡到稳定的蜕变,实现艰难的转型升级。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它们不再仅仅是低成本的生产基地,而是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参与者。这种变化对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和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04

重新定义国家分类的必要性

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分类方式已经显得过时。我们需要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国家分类标准,以更好地反映当前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新的分类标准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业占比等
  2. 人均收入水平:但不应是唯一的标准
  3. 社会发展指标:如教育水平、医疗保障、基础设施等
  4. 环境可持续性:包括绿色经济的发展程度
  5. 国际影响力:如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只有建立更全面的分类标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贸易规则提供依据。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体系,每个国家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是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也挑战了传统的国家分类方式。面对这一变化,我们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重新审视和定义国家分类的标准,以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