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闭店人”和“删库跑路”背后的法律责任
“职业闭店人”和“删库跑路”背后的法律责任
“职业闭店人”和“删库跑路”是近期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两种“跑路”现象,虽然它们发生在不同的场景中,但都涉及逃避责任的违法行为。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行为的法律责任和社会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职业闭店人”:虚假登记与合同诈骗
“职业闭店人”是指某些人通过招募“背债人”、递交虚假登记材料、隐瞒重要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帮助商家转移资产、逃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今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破获了全国首例“职业闭店人”案件。在“艺术伞”系列案件中,北京超莱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等3家中介机构,通过招募“背债人”贾某作为“挂名”法定代表人,为经营不善的教培机构“艺术伞”提供闭店服务。这些中介机构递交虚假登记材料,帮助“艺术伞”取得公司变更登记,最终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
在“木艺艺术”系列案件中,韩某通过类似手段为教育培训机构“木艺艺术”提供闭店服务,最终被判处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这些案例表明,“职业闭店人”的行为已经构成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删库跑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删库跑路”是指员工在离开企业前后,故意破坏后台数据的行为。这种行为看似是程序员的“玩笑”,但一旦付诸实践,可能构成严重的刑事犯罪。
近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程序员“删库跑路”案。某公司离职程序员王某因与前东家存在劳动纠纷,为了泄愤报复,通过工作过程中掌握到的前同事账号、密码登录该公司APP后台管理系统,对其中存储的图文数据进行大肆删除。经司法鉴定确认,后台删除的数据高达492条,给该公司带来2万余元经济损失。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王某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共同的社会危害
无论是“职业闭店人”还是“删库跑路”,这两种行为都对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它们不仅损害了直接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削弱了市场参与者对经济环境的信心,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预防措施与合法途径
面对“职业闭店人”现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严格监管,建立更加严密的审查机制,加大对虚假登记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有不良行为的中介机构和企业进行信用惩戒,提高其违法成本。
对于“删库跑路”,企业应当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通过优化管理制度、强化技术防护、做好数据备份、组织保密培训等方式,构建完善的网络数据安全保护体系。面对劳动纠纷,员工应当通过合法途径维权,如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切不可采取“删库跑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极端行为。
结语
“职业闭店人”和“删库跑路”现象的频发,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选择合法、理性的解决途径。逃避责任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法律风险和社会危害。只有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维护自身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