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用真实细节塑造人物,讲好中国故事
郑晓龙:用真实细节塑造人物,讲好中国故事
2024年9月20日,在北京文化论坛上,导演郑晓龙分享了他在《功勋》等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经验。他强调了“形象大于思维”的重要性,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并以袁隆平和屠呦呦的例子说明了如何通过深入采访和观察来刻画人物。
郑晓龙认为,影视作品的核心在于故事,要创作具有中国品格、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影视精品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性的故事。他说:“文艺理论当中有一句经常说的话:形象大于思维。指的就是塑造好形象,人物形象立住了,后人自然就能从中体会出各种各样的思维,如果形象做得不好,不能让人代入和信任或者是没有独特性,就不可能长时间的活在人们心中。”
在创作《功勋》时,郑晓龙要求“所有主创人员去看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去功勋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走访,必须找到每个功勋人物的职业特点、性格特征,和所处时代不同,努力抓住每个功勋人物的精神内核,着重塑造好人物。”
以袁隆平为例,郑晓龙要求编剧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采访到功勋本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采访过效果就不一样。”他以采访袁隆平为例,“编剧去采访袁老,不仅近距离观察了袁老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更获得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
原来,袁隆平因常年在稻田工作患了严重的皮肤病,奇痒难熬,经常要用热水烫皮肤才能解痒,这个真实的细节被用到作品中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令很多观众看了非常心疼,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在创作屠呦呦这个单元时,编剧团队广泛接触屠老身边的人后发现,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不喜欢热闹,关注点基本全在工作上,最大的爱好就是做实验,这种专注成为塑造屠呦呦人物形象的独特标记。
郑晓龙总结说:“无论在《功勋》的创作还是在拍摄当中,我们始终约定把英模人物还原成普通人来拍,忠于他们生而为人的情感,也忠于时代真实的逻辑,惟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爱看的作品。”
通过这些真实生动的形象,观众得以读懂英模人物的中国品格,读懂英模人物的崇高精神和时代价值。郑晓龙的创作理念不仅体现在《功勋》这部作品中,也贯穿于他多年的创作生涯。他一直要求创作人员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要提高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的观察力和认知力,要不断提高讲故事的技巧和制作水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这是“练内功”。
“很多导演的作品完成度不错,但就是‘差口气’,总也拍不出上上作品,就是因为‘内功不足’。”郑晓龙的这番话,道出了影视创作中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