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养生:从白居易到胡适的文人健康智慧
黄芪养生:从白居易到胡适的文人健康智慧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不仅以笔墨抒发情感,更在养生之道上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智慧。黄芪,这一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便成为了历代文人养生的重要选择。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到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再到近代学者胡适,黄芪在文人养生中的传承与发展,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
唐朝诗人白居易与黄芪
唐朝,诗人白居易《斋居》中提到“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生动描绘了他在斋戒期间的日常饮食调养。通过不食用荤腥油腻的食物,并食用具有药膳作用的黄芪粥和赤箭汤来调理身体,这既体现了他的养生智慧,也展示了唐代文人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和重视。
宋代文人苏轼与黄芪
宋代,文人苏轼不仅以诗词名扬四海,更对养生之道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他的笔下,黄芪成为了一种养生佳品。苏轼曾写诗“黄芪煮粥荐春盘”,表达了他对黄芪的喜爱与推崇。在被贬失意、大病初愈时,他常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这种将黄芪融入日常饮食的养生方式,不仅体现了苏轼对养生的重视,也展示了黄芪在文人养生中的独特地位。
近代学者胡适与黄芪
时光流转,到了近代,黄芪依然受到文人的青睐。学者胡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进入中年时期的胡适常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于是便常用黄芪泡水饮用,以此来提神醒脑、增强体力,特别是在讲课之前,胡适总会先喝几口黄芪水,以确保自己能够精神饱满地面对学生。
从白居易到苏轼再到胡适,黄芪在文人养生中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养生实践中,更在文人群体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养生文化,这种文化强调“药食同源”,将黄芪等中药材融入日常饮食,以达到调养身体、防未病的目的,同时,这种文化也注重“身心合一”,认为养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调养,更是心灵上的修养。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自去年11月,黄芪、天麻、灵芝、铁皮石斛、西洋参等九种物质正式被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又掀起了黄芪养生热,除了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炖煮熬、泡水等方式实现黄芪养生,还有通过现代技术浓缩精萃后的黄芪精萃液,掰开即享,能随时随地享受到黄芪带来的健康滋养。
本文原文来自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