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工人因噪声失聪,专家解析工作场所降噪方案
16%工人因噪声失聪,专家解析工作场所降噪方案
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噪声污染是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据统计,全球约有6亿工人在噪声场所工作,其中约16%的工人因工作场所噪声而失去听力。职业性噪声聋已成为我国仅次于尘肺病的第二大类职业病。本文将详细介绍工作场所噪声的定义、分类、健康危害以及控制措施。
一、生产性噪声的定义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的声音,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二、生产性噪声的分类
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切割、打磨机械等发出的声音。
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或施放(气笛)发出的声音。
电磁性噪声:指由于电磁设备内部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声音,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三、噪声的健康危害
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对机体多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即除听觉系统外,也可影响非听觉系统。早期多为可逆性、生理性改变,但长期接触强噪声,可出现不可逆、病理性损伤。
1. 听觉系统
噪声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一般都经历由生理变化到病理改变的过程,即先出现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暂时性听阈位移: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水平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包括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机体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阈可提高10~15分贝,脱离噪声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后即可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停留在强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超过15~30分贝,离开噪声环境后,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永久性听阈位移:指由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听阈水平的听阈升高。
职业性噪声聋: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大多数病人为双耳对称。
爆震性耳聋: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外伤,引起听力丧失。
2. 非听觉系统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出现头痛、头昏、睡眠障碍、全身乏力等类神经症,有的表现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怒等。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心率、脉搏加快,噪声越强,反应也越强烈,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收缩压有某种程度的升高。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噪声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促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腺激素以及促甲状腺激素等分泌的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化改变。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接触噪声的女工有月经不调现象,表现为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延长,经血量增多,痛经等。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在噪声的干扰下,人会感到烦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降低生活质量。
四、控制噪声的措施
- 制定工作场所噪声接触限值
我国现阶段执行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噪声职业接触限值为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 dB(A);每周工作日不足5天,需计算40小时等效声级,限值为85 dB(A)。
- 控制噪声源
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
在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应考虑选用低噪声设备,尽可能将噪声源设置在室外或隔离于特定的区域内,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如自动化生产。
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以无声的工具代替有声的工具,如用液压机代替锻造机,用液压铆钉机代替风动铆钉机,用焊接代替铆接。
提高零部件加工的精度和装配质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和摩擦,减少机器的振动。
- 控制噪声的传播
应用隔声、吸声、消声、隔振与减振技术
- 个体防护
作业人员应该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和耳罩。
- 健康监护
定期对接触噪声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 加强管理
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控制噪声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掌握噪声危害现况,制定噪声危害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噪声控制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高噪声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减少噪声区域人员数量和停留时间;监督检查护耳器的选择、使用和维护;建立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对听力检测结果进行动态分析,妥善处理噪声敏感者和噪声聋病人;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缩短暴露时间,休息时应离开噪声环境,使听觉疲劳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