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新阶段生育行为变化与生育文化价值
人口发展新阶段生育行为变化与生育文化价值
随着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新形势,生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最新研究表明,虽然终身不婚、终身不育和非婚生育等个体化生育行为在中国仍处于较低水平,但这些行为背后反映的生育观念和文化价值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和回归分析,揭示了当前中国生育行为的变化趋势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个体化生育行为现状
研究数据显示,作为个体化生育行为标识性特征的终身不婚、终身不育和非婚生育的比例都处于5%以下的低水平。具体来看:
- 中国男性与女性的不婚比例在1980年至2020年间保持在较低水平(图1)。
- 49岁女性未育比例在1980年至2020年间也维持在较低水平(图2)。
- 中国非婚生育比例在1982年至2020年间同样保持在较低水平(图3)。
图1:中国男性与女性的不婚比例(1980—2020)
图2:49岁女性未育比例变化(1980—2020)(%)
图3:中国非婚生育比例变化(1982—2020)
生育行为变化的原因分析
研究发现,这些生育行为的变化并非完全是由生育观念变化引起的主动选择,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数据显示,人们在婚姻目的、性别角色方面的传统家文化观念依然牢固。例如,认为婚姻首要目的是生育、经济互助、养老等功能性满足的人群占比高达60.3%(表2)。
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市场化、工业化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下,初婚年龄推迟、家庭形式多样化等现象日益明显。数据显示,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从1980年的22岁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26岁左右(图4)。
图4:中国平均初婚年龄(1980—2020)
- 年轻一代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这些变化在年轻一代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一人户与一代户占比从1982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20%左右(图5)。
图5:一人户与一代户占比变化(1982—2020)(%)
政策建议
研究建议,在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新形势下,应把握传统生育文化基础依然稳固这一时间窗口,实施有效提高生育福利、降低婚育养育成本的生育支持政策。同时,应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营造包容性的生育友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建立全社会的福利制度,促进形成生育价值多元化的心态与观念。
结论
研究发现,虽然终身不婚、终身不育和非婚生育等个体化生育行为在中国仍处于较低水平,但这些行为背后反映的生育观念和文化价值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存在着从被动生育行为向主动生育观念转变的可能性。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既要保护和传承传统生育文化,又要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建立包容性的生育友好环境。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