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规:7类食品禁用脱氢乙酸钠,面包企业积极应对
2025年新规:7类食品禁用脱氢乙酸钠,面包企业积极应对
2025年2月8日起,脱氢乙酸钠将在面包、糕点等7类产品中禁用。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像桃李面包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然而,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桃李面包等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应对,寻找更安全的防腐剂替代方案。
脱氢乙酸钠:从广泛应用到严格限制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防腐剂,具有广谱抗菌性,能有效抑制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自1998年被列入食品添加剂名单以来,脱氢乙酸钠已在食品行业中应用了26年。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潜在的健康风险逐渐显现。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自1989年起将脱氢乙酸钠作为食品防腐剂列入INS(食品添加剂国际编码系统)中。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对其规定了严格使用限制,仅允许该成分用作切块或去皮南瓜的防腐剂。日本、韩国允许脱氢乙酸钠用于黄油、奶酪和人造黄油等乳制品。欧盟未批准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仅允许用在化妆品中。
近年来,多项研究揭示了脱氢乙酸钠的潜在健康风险。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大鼠反复口服脱氢乙酸钠会导致多个器官严重出血和凝血因子延长。2017年的研究进一步显示,脱氢乙酸钠可引起Wistar大鼠凝血异常,且雌性大鼠的敏感性高于雄性大鼠。2019年的研究则表明,在长期高剂量摄入情况下,脱氢乙酸钠可能对人体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基于这些科学证据,我国对脱氢乙酸钠的使用范围和用量进行了严格限制。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删除了脱氢乙酸钠在黄油和浓缩黄油、淀粉制品、面包、糕点、预制肉制品、果蔬汁(浆)7类食品中的使用规定,仅允许在腌渍的蔬菜、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发酵豆制品、熟肉制品(肉罐头类除外)、复合调味料5类食品中使用。
桃李面包的应对之道
面对脱氢乙酸钠禁令,桃李面包等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应对。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在随机统计的42款面包、糕点中,已有16款未使用脱氢乙酸钠,其中5款来自桃李面包。桃李面包多数产品配料表中,已找不到脱氢乙酸钠的身影,转而采用丙酸钙、山梨酸钾等更安全的防腐剂。
丙酸钙和山梨酸钾都是安全性较高的防腐剂。丙酸钙在人体内会分解为钙盐和丙酸,丙酸可参与体内代谢过程,钙盐则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钙元素。山梨酸钾则是一种高效安全的防腐保鲜剂,对霉菌、酵母菌和好氧性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桃李面包的这一举措不仅符合新国标的要求,也顺应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对桃李面包的这一做法表示支持。“终于可以放心吃面包了”“为桃李面包点赞,希望更多企业跟进”等评论屡见不鲜。
消费者态度:从恐慌到理性
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一方面,部分自媒体和短视频博主的夸大其词,如将含有脱氢乙酸钠的产品称为“毒面包”“夺命面包”,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随着科普工作的推进,消费者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院士指出,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为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产业发展,我国对食品添加剂一直实行严格的准入和淘汰机制,开展持续的、动态的跟踪评价,不断调整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并对部分物质禁止使用。强制性标准实施前都会设置一定的过渡期,给予食品生产企业以调整的过程。要科学、理性看待标准的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食品企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桃李面包等企业的积极应对,不仅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通过采用更安全的防腐剂,企业不仅能够满足新国标的要求,还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提升品牌美誉度。
未来趋势:安全与健康并重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关注度的持续上升,食品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企业需要在保证产品安全的同时,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和美味的多重需求。
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知,合理使用安全的防腐剂和添加剂。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例如,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天然防腐剂,如乳酸链球菌素和纳他霉素,这些天然防腐剂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此外,消费者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政府、行业协会和媒体需要共同努力,引导公众正确认知食品添加剂。行业专家的发声和科普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消除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建立科学的饮食观念。
桃李面包等企业的积极应对,不仅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通过采用更安全的防腐剂,企业不仅能够满足新国标的要求,还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提升品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