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氢乙酸钠将禁用,食品企业转向更安全防腐剂
脱氢乙酸钠将禁用,食品企业转向更安全防腐剂
脱氢乙酸钠,一种广泛使用的食品防腐剂,将于2025年2月8日起在中国全面禁用。这一政策调整引发了食品行业的广泛关注和消费者的高度关切。本文将详细解析脱氢乙酸钠的用途、安全性问题,以及禁用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脱氢乙酸钠:常见防腐剂的潜在风险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低毒广谱型防腐剂,对酵母菌、霉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它曾被广泛应用于面包、糕点、腌渍蔬菜、熟肉制品等多种食品中,以延长保质期和防止腐败变质。
然而,近年来,脱氢乙酸钠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脱氢乙酸钠可能会对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普文章指出,长期使用脱氢乙酸钠可能会引起肝肾功能性减弱,出现惊厥、颤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还可能引发体重减少和慢性肺水肿。
禁用政策:新旧国标的重大调整
为保障公众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最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根据新标准,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将被禁止用于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预制肉制品、果蔬汁(浆)等食品中。
与旧国标相比,新国标对脱氢乙酸钠的使用范围进行了大幅调整。具体变化如下:
- 删除了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黄油和浓缩黄油、淀粉制品、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预制肉制品、果蔬汁(浆)中的使用规定。
- 调整了在腌渍的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
- 仅允许在腌渍的蔬菜、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发酵豆制品、熟肉制品(肉罐头类除外)、复合调味料5类食品中使用。
这一调整基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重新评估结果。评估显示,修订后的标准能够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健康。
行业应对:替代方案与产品升级
面对即将实施的禁令,食品企业纷纷采取行动,调整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多家知名食品企业已开始逐步淘汰脱氢乙酸钠,转而使用更安全的防腐剂。
例如,桃李面包自2024年2月起就开始调整配方,取消产品中的脱氢乙酸钠。目前,旗下所有新产品均不再添加该成分。达利食品也于2024年10月2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脱氢乙酸钠。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盐津铺子等企业也计划在近期完成产品切换。
在替代方案方面,食品企业主要转向使用丙酸钙、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等安全性更高的防腐剂。这些替代品同样具有良好的防腐效果,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
消费者建议:如何选择更安全的食品
在禁用政策实施前,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识别和选择更安全的食品:
仔细阅读食品标签:检查配料表中是否含有“脱氢乙酸钠”成分。选择不含该添加剂的产品。
关注品牌公告:许多食品企业已在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上发布产品调整信息。消费者可以关注相关品牌动态,选择已经完成配方调整的品牌。
选择短保质期产品:一些企业开始尝试生产中短保的面包糕点,保质期从180天缩短到30-60天。这类产品可能更安全。
关注天然防腐技术:部分企业开始采用天然防腐技术,如使用提取的天然蔗糖发酵物、乳清发酵物等替代化学添加剂。选择这类产品可以降低健康风险。
脱氢乙酸钠的禁用体现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选择更安全的食品。同时,食品企业也应积极应对政策调整,研发更安全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放心的食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