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从千年书院到“双一流”高校
湖南大学:从千年书院到“双一流”高校
湖南大学,源自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变迁,它一直是文化和教育的象征。如今,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大学不仅保留了千年的文化底蕴,还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千年学府的独特魅力和现代高等教育的蓬勃生机。
千年书院的辉煌历史
在战火纷飞、割据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僧人智璿在岳麓山下、湘水之滨购置了一些土地和书籍,搭建起几间屋舍,供往来士人读书治学之用。伴随着北宋王朝的建立、崇文风气的兴起,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侣建屋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建了岳麓书院。草创之初,筚路蓝缕,此时的岳麓书院尚未被纳入官学体系,时废时兴。直到二十三年后,潭州太守李允则在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扩建书楼、礼殿,确立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规制,邀请硕儒名师以传习,储纳图书以广智,祭祀圣贤以崇道,购置学田以保障书院运行。李允则的作为很快引起了学界瞩目,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在《潭州岳麓山书院记》中称道:“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岳麓书院的创设与发展,使潇湘大地不再是文化落后的边荒之所,而是可以与孔孟故里相提并论的人文渊薮。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尊孔崇儒的宋真宗召见了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彼时的岳麓书院办学规模大为扩展,已有生徒数百人,这些办学成果得到宋真宗的青睐。但周式婉拒了国子监主簿的任命,回到岳麓山下。真宗为其精神所感动,亲题“岳麓书院”匾额并御赐书籍。从此,岳麓书院声名大噪,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两宋之际的战火曾让岳麓书院化为一片废墟,而随着士人的南渡、湖南的开化,岳麓书院在艰难困顿之中迎来了复兴的生机。南宋绍兴年间,原籍福建的理学家胡宏在衡山之麓撰作《知言》,被后世誉为“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作为胡宏的高足,张栻在乾道、淳熙年间,主教岳麓书院,他传承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等学者开创的理学传统,将理学的核心精神与书院的办学宗旨融贯为一。张栻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特别强调:“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在张栻看来,岳麓书院既不是供学子闲谈废时的环境清幽之所,也不是服务科举考试、培养奔竞之徒的名利场,而应造就一大批体认道统、精研学术、造福民生的有志之士。在此背景下,一批向学之士慕名前来岳麓求教问难,甚至有学者“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学者陈傅良也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称赞“张先生(栻)所为记,及于治心修身之要,湖湘之后亦既知所指归”。这些史料都生动反映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时期的巨大影响。
尤值一提的是,在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期间,朱熹于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从福建武夷山出发,不远千里来到长沙与张栻交游讨论,两人围绕理学概念的阐发、儒家经典的诠释、身心功夫的践履等问题展开学术论辩,时间长达两个月,远近学子纷纷前来。这次活动史称“朱张会讲”。会讲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自由交流对话、相互质疑论辩,对朱熹思想理论体系的完善与成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南宋以降的学术思想演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打破了明初以来理学教条化的禁锢。明代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在贬谪贵州的途中路过长沙,于岳麓书院拜谒朱张祠,并写下了“缅思两夫子,此地得徘徊”的诗句以表达对朱熹、张栻两位学术大师的崇敬之情。尽管明代后期禁止自由讲学、禁毁书院事件时有发生,岳麓书院的师生却能在困顿中求索圣贤之道,在艰苦中承续古人之思。明末山长吴道行延请东南名儒高世泰讲学,书院学子王夫之怀抱孤忠,著述不倦,揭示“天下唯器”“知行统一”之旨,彼时的书院穷且益坚,逆流而上,媲美东林,声光益显。
岳麓书院在清初被纳入官学体系,列为省会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为表彰岳麓书院传道济民、作育英才的成效,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匾额,勉励士人通过对天理与人道的学习体悟,达到恢复天性、天人合一的境界。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匾额,表彰岳麓书院在理学南传中的正统地位。理学与书院的一体化,在这一时期的书院学规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著名学者旷敏本任岳麓书院山长,他将儒家的道统、儒学的文脉、儒士的境界和使命融贯书写在一副长联中。上联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下联是:“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是岳麓书院史上字数最多的对联,至今仍高悬于书院的核心——讲堂,成为激励后世岳麓学子奋发兴起的座右铭。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欧阳正焕手书“整齐严肃”四字作为院训。七十年后,山长欧阳厚均将“整齐严肃”四字刻石立碑于书院最核心的讲堂。从岳麓书院走出的曾国藩对于程朱理学主张的“整齐严肃”深为服膺,他说:“敬之一字,孔孟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整齐严肃”正是理学主敬工夫的外显与落实,从检束身心到整顿时局,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概莫能外。强烈的自省精神与忧患意识,既是宋明理学的内核,也是联结近代湖湘人才群体的精神纽带。
近代,在岳麓书院求学问道、格物致知的湖湘英杰恢宏修己安人的儒学传统,为中国的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既有以理学经世的湘军集团、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思想先导,也有推动变法改制的维新志士群体、推翻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如果说书院大门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公元1812年书院山长袁名曜、生徒张中阶合撰)在此前只是湖湘士人的自我激励与冀望,那么近代湖湘人才辈出的历史事实,让这副名联成为湖湘文化大放异彩的真实写照。
与近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古老的岳麓书院也走上了革新求变的征程。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4年后,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迁入岳麓书院旧址,时任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制匾悬挂于讲堂。今天的湖南大学,仍将“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作为校训。这一校训,与清代书院山长王文清所定《岳麓书院学规》中的“通晓时务物理”不谋而合。因为无论是传统书院,还是现代高等学府,所培养的人才绝不是埋首故纸堆、不闻窗外事的书虫,而是心怀家国、洞察世局、通权达变、不懈求索的栋梁之材。
从千年书院到现代大学
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开启了从传统书院向现代大学的转型之路。1926年,学校定名为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第15所国立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经历了多次院系调整和合并,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校名。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湖南大学。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湖南大学始终走在前列。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点班,面向全校大一学生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通过系统培养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试点班采用严格的选拔程序,包括学生报名、资格初审、集中面试等环节,最终录取100名左右的学生。学校还设立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平台。这种注重实践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正是对岳麓书院“经世致用”传统的现代诠释。
特色专业与学术实力
湖南大学拥有14个国家特色专业,涵盖工科、理科、文科、商科等多个领域。其中,新闻学、土木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化学、金融学、自动化、环境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这些特色专业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学科优势,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校园文化与精神传承
湖南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源于岳麓书院。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提出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湖大人的精神血脉中。毛泽东在岳麓书院半步斋居住期间,面对“实事求是”匾额有所思考,后来在革命实践中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使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穿过“实事求是”匾额,在书院讲堂两壁嵌有“忠孝廉节 整齐严肃”八个石刻大字。这是由三任湖南大学校长、著名的教育家胡庶华先生在1932年11月提出,也是继“实事求是”之后湖南大学的校训。在1933年5月18日校务会上,胡庶华先生如是说:
“余承乏本校之始,即与同人谋所以发扬民族固有之精神者,爰于一一七次校务会议议决,以宋朱晦庵先生所书‘忠孝廉节’、清欧阳尧章先生所书‘整齐严肃’为校训。实为本校历史之瑰宝。”
朱晦庵即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先生。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修整岳麓书院,亲订学规,并讲学其中,所书“忠孝廉节”明代曾嵌于尊经阁。现存石碑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山长欧阳厚均刊立。在古代没有校训一说,但以碑刻的形式公之于讲堂,并镶嵌于壁以为长久,足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校训”。据此,在“实事求是”校训之前,湖南大学的校训便为“忠孝廉节”。
千余年来,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十余次办学体制改革,历经沧桑,宠辱不惊。湖南大学校训也经历了一个从“忠孝廉节”—“实事求是”—“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的发展演变过程。湖南大学现在的校训“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则是湖南大学师生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得以确定的。
湖南大学在全校深入开展了校风校训和湖大精神大讨论。师生们普遍认为,“实事求是”是对岳麓书院“通经致用”“爱国务实”“重践履、务实学、通时务”精神的发展,而“敢为人先”则是对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以及湖湘文化精髓“敢为天下先”精神的传承。2001年12月,湖南大学新时期的校训“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在湖南大学五届一次教职工暨十一届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最终高票获得通过。
学生生活与校园氛围
湖南大学的学生生活既紧张又充实。考研是许多学生的重要目标,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从早到晚安排得井井有条。从背单词到专业课学习,从英语阅读到政治复习,学生们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展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自律精神。
校园周边曾有一条著名的“堕落街”,原名牌楼口,后因媒体报道而得名。这里曾是学生休闲娱乐的聚集地,遍布网吧、卡拉OK、餐馆等。2003年,湖南大学将其征收作为校产,随后进行改造,现在已成为研究生楼和绿化带,见证了校园的变迁和发展。
湖南大学,这所千年学府,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传统。从岳麓书院到现代大学,从“忠孝廉节”到“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湖南大学始终秉持着“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在新时代,湖南大学将继续肩负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