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成黑臭水治理新宠:从百家湖案例看环保新技术
生物法成黑臭水治理新宠:从百家湖案例看环保新技术
在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经过治理后,水质达到Ⅲ类,水体透明度由原本的不到0.4米提升至1.9米,湖泊由中度富营养化改善为中营养状态。这一显著变化的背后,是生物法治理黑臭水体的成功实践。
生物法治理原理
生物法治理黑臭水体的核心在于利用特定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减少水体的污染负荷。具体来说,通过从湖泥中提取有助于改善水质的微生物进行繁殖,形成有益菌菌群,帮助“吃”掉水里的氮磷因子。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减少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还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优势对比
与传统的物理法和化学法相比,生物法具有显著的优势。物理法主要通过拦截、沉淀等方式去除污染物,但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无法根除污染源。化学法则通过投加化学药剂来去除污染物,但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且长期使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而生物法则通过恢复和增强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实现长期稳定的水质改善。
实际应用案例
南京市百家湖的治理案例充分展示了生物法的实际效果。通过安装曝气推流装置和应用微生物技术,百家湖的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从6种增加到14种,沉水植物覆盖度达到66%以上,湖泊生态系统正由“藻型”向更稳定的“草型”转变。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水质,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发展前景
随着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生物法治理黑臭水体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各地在治理模式和管护机制方面的创新,如四川巴中的“分层资源化利用”和河南周口的“渔光互补”模式,为生物法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物法治理黑臭水体不仅是一项环保技术,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生物法必将在未来的水体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水清岸绿、宜居优居、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