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社交,真的会更孤独吗?
青少年网络社交,真的会更孤独吗?
在数字时代,青少年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却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种新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并非来源于缺乏交际,而是由于网络互动的性质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虽然他们在屏幕前能与众多人交流,但这种交流通常是表层的,缺乏真正的情感深度。这使得青少年在白天面对着朋友们的照片和分享时,心中却暗流涌动,感受到孤独。此外,在展现自己生活的同时,很多青少年又面临着现实中的情感需求未能满足的问题。他们渴望真正的理解与支持,而不仅仅是点赞或评论。这样的情感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孤独感,让他们开始质疑这些虚拟联系是否能填补心灵上的空洞。这种情绪难以言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而不去寻求有效帮助。
网络社交的双刃剑效应
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渠道。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高达95%的13-17岁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平均每天使用时间长达4.8小时。社交媒体在给青少年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交媒体在带给青少年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需要加以平衡和合理使用。
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信息、情感支持和社交互动的平台。研究显示,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可以通过友谊质量和线上积极反馈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可以促进友谊关系的发展,提高友谊质量,进而减少孤独感。同时,友谊质量的提高也会使好友更主动关注个体,增加线上积极反馈的频率和强度,进一步降低孤独感。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也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美国一项针对6000多名12—15岁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面临着两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风险,包括抑郁、焦虑和不安等。同时,社交媒体过度使用,会导致青少年睡眠时间减少,影响大脑发育。
案例分析
克莱姆森大学(2024USNews美国大学排名:86)的消费者行为专家安吉琳·克劳斯·谢因鲍姆(Angeline Close Scheinbaum)在其最新的研究中探讨了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将其与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最新专辑《受折磨的诗人部门》(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中的主题进行了比较。她的研究揭示了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近五小时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根据耶鲁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过去十年中持续上升,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外科医生维韦克·穆尔西在2023年春季发布的《社交媒体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议中指出,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尽管社交媒体可能对某些青少年有积极影响,例如促进健康的社交联系,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孤立。许多专家认为,在线与同龄人联系的情感满足感低于面对面的交流,导致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更多时间的同时,反而感到更加孤独。根据儿童心理研究所的文章,社交媒体使用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青少年和年轻人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在同一时期增加。
此外,社交媒体的比较效应对青少年的自尊心和焦虑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许多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他人展现的理想化形象时,常常感到自卑,进而通过分享理想化的照片来弥补这种感觉,结果却是加重了内心的失落感。根据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会的调查,14至24岁的年轻人表示,Snapchat、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使他们感到抑郁、焦虑、身体形象差和孤独。
专家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德鲁因在《数字化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亲密关系》中提出了一个概念:科技干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视频、社交、手机游戏依然占据着人们绝大部分时间,总比例达到71.8%。在书中,作者也给出了一个实验数据:普通人每天接触手机2617次,重度手机用户每天接触手机5427次。迅捷便利的交通大大缩短了人们相隔的距离,可不知不觉中,我们赖以通讯的手机却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内心距离。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手机给人类带来的四大好处:工具性支持——联络、外卖、出行,手机是必不可少的实用工具;信息性支持——查找信息,辅助判断,帮你做出决策;情感性支持——和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分享状态,得到慰藉和鼓励;评估性支持——收获他人的关注,形成对自我的价值认可。
通过社交网络,我们在不断寻找自我的社会定位与身份认同:我到底与多少人有联系?其他人关不关心我说了什么?与其他人相比,我的生活究竟过得怎么样?……
将自己置于这种“自愿的奴役”之下,我们在被数字异化的世界里寻求对真实与亲密的渴望。但为什么频繁刷手机,却让人内心空荡荡,孤独感与日俱增?
作者指出,根据社会交换论,人们决定是否要维持一段关系,取决于我们对这段关系的成本与收益的持续评估,在一段关系中,“收支平衡”是必需因素。当对面的人在你和手机之间选择了手机,便释放出一种“你不重要”的拒绝信号。而趋利避害又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亲密关系就在这一次次微小的拒绝信号中被消耗殆尽。
应对策略
针对社交媒体可能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伤害,美国公共卫生署、联邦教育部和相关智库机构、专业协会组织纷纷紧急呼吁,建议多方合作,制定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为青少年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交媒体环境。
在政府层面,第一,推动立法和政策制定。美国联邦政府推动出台监管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的相关法案,规定社交媒体平台最低使用年龄为13岁,并要求未满18岁的用户须征得家长同意。此外,禁止平台使用算法向未成年人推荐内容。州政府也应通过州立法,要求未成年用户创建账户前需获得家长同意,社交媒体平台要进行年龄验证。第二,强化对科技公司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应要求科技公司公开透明其数据收集和使用政策,在设计和开发社交媒体产品和服务时优先考虑青少年用户的健康安全,并定期审核其隐私保护措施,确保其符合隐私和安全标准。第三,制定和执行严格的隐私保护政策。政府应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确保平台采取必要措施保护青少年的个人信息,防止数据滥用和不当分享。
在学校层面,第一,增设隐私保护课程。将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知识纳入课程,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学生隐私保护意识。第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辨别信息真伪和可靠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已在其教育大纲中增加了数字健康教育模块,教授学生如何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以及识别和应对成瘾行为。第三,确保心理健康支持。学校需为因社交媒体使用而焦虑或抑郁的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咨询服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对出现问题者及时进行干预。第四,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艺术和社交活动,减少手机依赖,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提高家长对社交媒体成瘾问题的认识。
在家庭层面,第一,设定使用时间限制。家长应帮助青少年设定每日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限制,防止过度使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如何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